不悱不發

成語拼音

bù fěi bù fā

不悱不發成語解釋

悱心裏想說而說不出來。發啓發。指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,不去啓發他。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述而》不憤不啓,不悱不發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教育學生時,老師應該善於引導,等待學生思考到一定程度,達到不悱不發的狀態,再給予適當的啓發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孔子是一位備受尊崇的教育家。他有衆多的弟子,在他的教導下,許多人都茁壯成長,成爲了有學識、有品德的人。 有一次,孔子正在給弟子們講學。其中有一個弟子性格較爲內向,平時不太善於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疑惑。孔子在講解一個複雜的道理時,特意觀察了一下這個弟子的反應。他發現這個弟子雖然聽得很認真,但臉上時不時地露出困惑的神情,似乎有些問題想問卻又猶豫不決。 孔子並沒有直接點破這個弟子的困惑,而是繼續深入地講解着道理,希望能啓發他主動提出問題。然而,這個弟子始終沒有開口。下課後,其他弟子都紛紛離去,只有這個內向的弟子還留在原地,似乎在糾結着什麼。 孔子走到他身邊,溫和地問道:“你是不是有什麼疑問呀?”弟子有些緊張地點點頭,但還是沒有說出話來。孔子微笑着說:“不憤不啓,不悱不發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”意思是教導學生,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,不去開導他;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,不去啓發他。給他指出一個方面,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,就不再教他了。 弟子聽了孔子的話,終於鼓起勇氣說道:“老師,我對您剛纔講的那個道理有些不太理解,我自己思考了很久,還是想不明白。”孔子非常高興,他耐心地給弟子重新講解了一遍,並且舉一反三,通過各種例子讓弟子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個道理。 經過這次事情,這個弟子明白了孔子的良苦用心,他也逐漸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思考。他知道,只有自己真正地去思考、去探索,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和道理。而孔子也通過這件事,更加註重啓發式的教學方法,讓弟子們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斷成長。 就這樣,在孔子的教導下,他的弟子們個個都學有所成,成爲了社會上的棟樑之材。“不悱不發”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,提醒着人們在教育和學習中要注重啓發和引導,讓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獲取知識和智慧。它不僅僅適用於教育領域,在生活的各個方面,當我們面對他人的困惑和難題時,也應該秉持這樣的原則,通過適當的引導和啓發,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,從而實現自身的成長和進步。

不悱不發-成語圖片

不悱不發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