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愤不启

成语拼音

bù fèn bù qǐ

不愤不启成语解释

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启启发。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
典故出处

《论语·述而》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在学习的过程中,老师总是善于引导我们,当我们苦思冥想而不得时,他才会点拨一二,真正做到了不愤不启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。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,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弟子。 孔子的教学方法独特而深刻,他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。有一次,孔子在课堂上给弟子们讲解一个复杂的问题,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通过引导和提问的方式,让弟子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。 其中有一个弟子,他平时就很努力学习,但在这个问题上却陷入了困境,怎么也想不明白。孔子看在眼里,并没有立刻点破,而是继续引导其他弟子发表看法。这个弟子看着大家热烈地讨论,自己也更加努力地思考。 随着讨论的深入,其他弟子们渐渐有了一些见解,孔子也会适时地给予肯定和点评。而那个一直困惑的弟子,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,突然之间,他仿佛找到了突破点,脑海中灵光一闪,对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。 这时,孔子微笑着对他说:“现在你明白了吧,这就是不愤不启啊。”弟子们纷纷点头,深刻体会到了孔子这种教学方法的精妙之处。 在孔子看来,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,没有达到一种渴望求知的状态,即“愤”的状态,那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是没有意义的。只有当学生们真正地投入思考,处于一种积极寻求答案的“愤”的状态时,老师才应该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,帮助他们突破困境,获得知识和智慧。 孔子的这种“不愤不启”的教育理念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,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,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。 如同《礼记·学记》中所记载的:“故君子之教喻也,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道而弗牵则和,强而弗抑则易,开而弗达则思。和易以思,可谓善喻矣。”这也正是对孔子教育方法的一种很好的诠释。 在历史的长河中,无数的教育家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,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,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。这种理念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也同样适用。当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时,不要急于寻求他人的帮助,而应该先自己努力思考,当达到“愤”的状态时,再寻求适当的启发和引导,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,不断进步。 孔子的“不愤不启”,犹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无数人求知和成长的道路,成为了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。

不愤不启-成语图片

不愤不启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