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瞽不聋

成语拼音

bù gǔ bù lóng

不瞽不聋成语解释

意为不故作痴呆,不装聋作哑,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。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。

典故出处

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六引《慎子》逸文谚云不聪不明,不能为王;不瞽不聋,不能为公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身为领导,在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时,应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,既不能不瞽不聋,对问题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,也不能偏袒一方,造成更大的分歧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,有一位睿智的君主。这位君主深知治理国家并非易事,需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声音中保持平衡。 在他的朝堂之上,大臣们常常各抒己见,争论不休。有时候,一些激烈的争吵甚至让朝堂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。然而,这位君主却总是表现得很从容,他既不会轻易被一些偏激的言论所左右,也不会因为某些大臣的固执己见而大发雷霆。 有一次,两位大臣因为一项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极大的分歧,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。一方坚持认为应该采取激进的手段来推动变革,另一方则主张循序渐进,以免引起社会的动荡。双方都试图说服君主站在自己这一边。 周围的人都以为君主会立刻做出决断,来平息这场争论。但是君主却只是微笑着听他们陈述各自的观点,不发一言。争论结束后,君主将两位大臣单独召进了书房。 他对大臣们说:“治理国家如同行舟于大海,需要倾听各种声音,不能因为一些激烈的言辞就轻易做出决定。我需要时间去思考和权衡。” 这位君主的做法,让很多人感到不解。有人质疑他为何不直接表明态度,为何不果断地解决问题。但君主深知,作为一国之主,不能仅仅凭借一时的冲动或者片面的观点来决策。 他引用古代的智慧之言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他明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,需要包容不同的意见和声音,不能过于精明和苛刻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君主的这种“不瞽不聋”的态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大臣们渐渐明白,君主不会轻易被表象所迷惑,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理智。他们在提出建议和争论时,也变得更加理性和客观。 国家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走向繁荣昌盛,社会稳定和谐。人们开始理解君主的智慧和深意,他的这种不偏听偏信、不急于做出决断的做法,为国家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。 这位君主用他的行动诠释了“不瞽不聋”的真正含义。他明白在治理国家的道路上,需要保持一颗宽容而睿智的心,倾听各方的声音,不被极端的观点所左右,才能做出最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决策。而他的这种治国理念,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,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

不瞽不聋-成语图片

不瞽不聋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