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瞽不聾
成語拼音
- bù gǔ bù lóng
不瞽不聾成語解釋
- 意爲不故作癡呆,不裝聾作啞,就不能當好阿公阿婆。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。
典故出處
- 語出《太平御覽》卷四九六引《慎子》逸文諺雲不聰不明,不能爲王;不瞽不聾,不能爲公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身爲領導,在處理團隊內部的矛盾時,應該儘量做到公平公正,既不能不瞽不聾,對問題視而不見、充耳不聞,也不能偏袒一方,造成更大的分歧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,有一位睿智的君主。這位君主深知治理國家並非易事,需要在各種複雜的情況和不同的聲音中保持平衡。
在他的朝堂之上,大臣們常常各抒己見,爭論不休。有時候,一些激烈的爭吵甚至讓朝堂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。然而,這位君主卻總是表現得很從容,他既不會輕易被一些偏激的言論所左右,也不會因爲某些大臣的固執己見而大發雷霆。
有一次,兩位大臣因爲一項政策的實施產生了極大的分歧,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。一方堅持認爲應該採取激進的手段來推動變革,另一方則主張循序漸進,以免引起社會的動盪。雙方都試圖說服君主站在自己這一邊。
周圍的人都以爲君主會立刻做出決斷,來平息這場爭論。但是君主卻只是微笑着聽他們陳述各自的觀點,不發一言。爭論結束後,君主將兩位大臣單獨召進了書房。
他對大臣們說:“治理國家如同行舟於大海,需要傾聽各種聲音,不能因爲一些激烈的言辭就輕易做出決定。我需要時間去思考和權衡。”
這位君主的做法,讓很多人感到不解。有人質疑他爲何不直接表明態度,爲何不果斷地解決問題。但君主深知,作爲一國之主,不能僅僅憑藉一時的衝動或者片面的觀點來決策。
他引用古代的智慧之言: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”他明白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,需要包容不同的意見和聲音,不能過於精明和苛刻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君主的這種“不瞽不聾”的態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大臣們漸漸明白,君主不會輕易被表象所迷惑,也不會因爲一時的得失而失去理智。他們在提出建議和爭論時,也變得更加理性和客觀。
國家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走向繁榮昌盛,社會穩定和諧。人們開始理解君主的智慧和深意,他的這種不偏聽偏信、不急於做出決斷的做法,爲國家的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。
這位君主用他的行動詮釋了“不瞽不聾”的真正含義。他明白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,需要保持一顆寬容而睿智的心,傾聽各方的聲音,不被極端的觀點所左右,才能做出最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決策。而他的這種治國理念,也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,爲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啓示。
不瞽不聾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