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谋同辞

成语拼音

bù móu tóng cí

不谋同辞成语解释

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。

典故出处

《后汉书·祭祀志上》群下百僚,不谋同辞。”

成语典故

[武王]与八百诸侯威同此盟,《尚书》所谓不谋同辞也,故曰孟津,亦曰盟津。★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

成语造句

在面对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时,大家纷纷发表观点,最终竟不谋同辞地达成了一致意见,都认为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来守护我们的家园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诸侯纷争不断,局势动荡不安。 有一个名叫郑国的诸侯国,其国内有两位权臣,分别是子驷和子孔。子驷为人狡诈,善于权谋;子孔则心怀大志,渴望在郑国建立一番功业。 当时,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复杂且紧张。子驷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暗中与一些势力勾结,试图谋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。而子孔察觉到了子驷的野心和阴谋,他担心郑国的未来会陷入混乱和危机之中。 一日,子驷召集众臣商议国家大事,在会上提出了一些看似有利于郑国发展的策略,但实际上这些策略都暗藏着他的私心。子孔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策略背后的问题,他站出来当众指出了子驷的企图,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。 然而,子驷却对子孔的反对极为不满,他在心中暗暗怨恨子孔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子驷与子孔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,两人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。 终于,在一次关键的决策中,子孔再次坚决反对子驷的提议。这一次,许多其他的大臣们也纷纷站出来,表示支持子孔。他们都看清了子驷的真实意图,不愿意让郑国陷入危险之中。 面对众多大臣的一致反对,子驷意识到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,他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。但他仍然不甘心就此放弃,试图继续顽抗。 然而,大臣们的态度异常坚定,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展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,就如同不谋同辞一般。他们齐心协力,坚决抵制子驷的错误决策,最终成功地迫使子驷放弃了他的阴谋。 经过这一场风波,郑国避免了陷入更大的危机,而子孔也因为他的正直和智慧赢得了大臣们的尊重和信任。这段历史故事充分展现了在关键时刻,众人团结一致、不谋同辞的力量,这种力量能够战胜阴谋和邪恶,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。它也让我们明白,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只要人们能够齐心协力,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不谋同辞-成语图片

不谋同辞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