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謀同辭

成語拼音

bù móu tóng cí

不謀同辭成語解釋

指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。

典故出處

《後漢書·祭祀志上》羣下百僚,不謀同辭。”

成語典故

[武王]與八百諸侯威同此盟,《尚書》所謂不謀同辭也,故曰孟津,亦曰盟津。★北魏·酈道元《水經注·河水五》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環境保護的重要議題時,大家紛紛發表觀點,最終竟不謀同辭地達成了一致意見,都認爲應該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來守護我們的家園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諸侯紛爭不斷,局勢動盪不安。 有一個名叫鄭國的諸侯國,其國內有兩位權臣,分別是子駟和子孔。子駟爲人狡詐,善於權謀;子孔則心懷大志,渴望在鄭國建立一番功業。 當時,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複雜且緊張。子駟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,暗中與一些勢力勾結,試圖謀取更多的權力和利益。而子孔察覺到了子駟的野心和陰謀,他擔心鄭國的未來會陷入混亂和危機之中。 一日,子駟召集衆臣商議國家大事,在會上提出了一些看似有利於鄭國發展的策略,但實際上這些策略都暗藏着他的私心。子孔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些策略背後的問題,他站出來當衆指出了子駟的企圖,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。 然而,子駟卻對子孔的反對極爲不滿,他在心中暗暗怨恨子孔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子駟與子孔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,兩人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。 終於,在一次關鍵的決策中,子孔再次堅決反對子駟的提議。這一次,許多其他的大臣們也紛紛站出來,表示支持子孔。他們都看清了子駟的真實意圖,不願意讓鄭國陷入危險之中。 面對衆多大臣的一致反對,子駟意識到自己的陰謀已經敗露,他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。但他仍然不甘心就此放棄,試圖繼續頑抗。 然而,大臣們的態度異常堅定,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展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,就如同不謀同辭一般。他們齊心協力,堅決抵制子駟的錯誤決策,最終成功地迫使子駟放棄了他的陰謀。 經過這一場風波,鄭國避免了陷入更大的危機,而子孔也因爲他的正直和智慧贏得了大臣們的尊重和信任。這段歷史故事充分展現了在關鍵時刻,衆人團結一致、不謀同辭的力量,這種力量能夠戰勝陰謀和邪惡,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。它也讓我們明白,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,只要人們能夠齊心協力,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,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
不謀同辭-成語圖片

不謀同辭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