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识局面

成语拼音

bù shí jú miàn

不识局面成语解释

犹不识时务。

典故出处

《水浒传》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,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,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。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,正中了他的计策,分说不得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他在商业谈判中屡屡出错,完全不懂得审时度势,分析利弊,真是不识局面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一个国家,有一位大臣名叫李明。李明自幼聪慧,饱读诗书,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走上了高位。 当时,国家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之中。周边各国虎视眈眈,国内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。国王希望大臣们能群策群力,共同应对这些挑战。 然而,李明在处理事务时,却常常表现出一种不识局面的状态。有一次,其他国家派使者前来商讨一项重要的贸易协定。这本是一次可以增进双方关系、互利共赢的机会。但李明却在谈判中过于强硬,丝毫不肯让步,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态度可能会引发对方的不满和抵触,从而破坏两国关系。 又有一次,国内发生了一场自然灾害,百姓们受灾严重,流离失所。国王召集大臣们商议救灾事宜,大家都纷纷提出各种合理的方案,比如发放救济粮、组织重建等。但李明却执着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,对救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,不断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,延误了救灾的最佳时机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明这种不识局面的行为越来越明显,也引起了其他大臣和百姓们的不满。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向国王进言,指出李明的问题所在。国王也开始意识到李明的局限性,对他渐渐失去了信任。 最终,在一次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中,李明又一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。他没有看清局势的复杂性和严重性,坚持己见,导致国家陷入了困境。国王忍无可忍,决定罢免李明的官职,让他离开朝堂。 回顾李明的经历,他原本有着大好的前途和机会,却因为自己不识局面的性格缺陷,最终落得如此下场。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,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时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,准确地把握形势,切不可像李明一样不识局面,否则将会给自己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。正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中所说:“不审势即宽严皆误,后来治蜀要深思。”只有审时度势,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,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。

不识局面-成语图片

不识局面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