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識局面

成語拼音

bù shí jú miàn

不識局面成語解釋

猶不識時務。

典故出處

《水滸傳》第四九回原來毛仲義五更時,先把大蟲解上州里去了,卻帶了若干做工公的來捉解珍解寶。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,正中了他的計策,分說不得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在商業談判中屢屢出錯,完全不懂得審時度勢,分析利弊,真是不識局面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國家,有一位大臣名叫李明。李明自幼聰慧,飽讀詩書,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步走上了高位。 當時,國家正處於一個微妙的局勢之中。周邊各國虎視眈眈,國內也存在着一些潛在的問題和矛盾。國王希望大臣們能羣策羣力,共同應對這些挑戰。 然而,李明在處理事務時,卻常常表現出一種不識局面的狀態。有一次,其他國家派使者前來商討一項重要的貿易協定。這本是一次可以增進雙方關係、互利共贏的機會。但李明卻在談判中過於強硬,絲毫不肯讓步,完全沒有意識到這種態度可能會引發對方的不滿和牴觸,從而破壞兩國關係。 又有一次,國內發生了一場自然災害,百姓們受災嚴重,流離失所。國王召集大臣們商議救災事宜,大家都紛紛提出各種合理的方案,比如發放救濟糧、組織重建等。但李明卻執着於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,對救災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,不斷提出一些無關痛癢的建議,延誤了救災的最佳時機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明這種不識局面的行爲越來越明顯,也引起了其他大臣和百姓們的不滿。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向國王進言,指出李明的問題所在。國王也開始意識到李明的侷限性,對他漸漸失去了信任。 最終,在一次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決策中,李明又一次做出了錯誤的判斷。他沒有看清局勢的複雜性和嚴重性,堅持己見,導致國家陷入了困境。國王忍無可忍,決定罷免李明的官職,讓他離開朝堂。 回顧李明的經歷,他原本有着大好的前途和機會,卻因爲自己不識局面的性格缺陷,最終落得如此下場。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,在面對各種複雜的局面時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,準確地把握形勢,切不可像李明一樣不識局面,否則將會給自己和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。正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中所說:“不審勢即寬嚴皆誤,後來治蜀要深思。”只有審時度勢,才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中立足,爲國家和人民謀福祉。

不識局面-成語圖片

不識局面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