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行不义必自毙
成语拼音
-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
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解释
- 坏事干多了,结果是自己找死。
典故出处
- 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
成语典故
- 春秋时期,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,一个称“庄公”,一个称“共叔段”。 郑武公死后,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。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,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,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。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,力劝庄公,说:“君王要及早安排啊,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,再这样下去,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!” 庄公听了,却道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意指: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,必定会自取灭亡,你就等着吧! 果真,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,将郑国的西、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,直至廪延。同时,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、屯田积兵,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,攻下郑都。 庄公早有防备,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,出奇兵攻其窝穴。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,使共叔段兵败,逃亡他处,而庄公出军追杀,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,被逼自杀。
成语造句
- 他平日里作恶多端,为非作歹,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,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,真可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。
成语故事
- 春秋时期,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公主武姜为妻。武姜生下了两个儿子,大儿子取名寤生,小儿子取名共叔段。
武姜在生大儿子寤生的时候遭遇了难产,差点丢了性命,因此她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子。而小儿子共叔段出生时却很顺利,武姜便对共叔段宠爱有加,甚至多次请求郑武公将共叔段立为太子,但郑武公拒绝了。
后来郑武公去世,寤生即位,是为郑庄公。武姜一心想让共叔段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,她要求郑庄公把制邑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。郑庄公说:“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,虢叔就死在那里,不可以封给他。”武姜又要求把京邑封给共叔段,郑庄公答应了。
共叔段到了京邑后,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,他不仅擅自扩充城池,还私自组建军队。大臣们都劝郑庄公要警惕共叔段的行为,以免他日后谋反。但郑庄公却淡定地说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
共叔段见郑庄公毫无反应,胆子越来越大,他开始明目张胆地与母亲武姜谋划,准备里应外合攻打郑国的都城。郑庄公一直密切关注着共叔段的一举一动,当他得知共叔段即将发动叛乱时,他果断下令出击。
共叔段的军队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郑国军队的对手,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。共叔段无奈之下只得逃亡到共国。而武姜也因为参与谋反之事被郑庄公软禁起来。
郑庄公成功地挫败了共叔段的阴谋,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。而共叔段最终落得个流亡的下场,正应了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这句成语。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,一个人如果总是做坏事,违背道德和法律,那么他最终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。正如《左传》中所记载的这段历史,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,更是对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的警示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无数的事例都验证了这个道理,提醒着人们要秉持正义,坚守道德底线。
多行不义必自毙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