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行不義必自斃
成語拼音
- 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
多行不義必自斃成語解釋
- 壞事幹多了,結果是自己找死。
典故出處
- 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
成語典故
- 春秋時期,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,一個稱“莊公”,一個稱“共叔段”。 鄭武公死後,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。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,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,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。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,力勸莊公,說:“君王要及早安排啊,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,再這樣下去,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!” 莊公聽了,卻道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意指: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,必定會自取滅亡,你就等着吧! 果真,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,將鄭國的西、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,直至廩延。同時,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、屯田積兵,並讓其母親姜氏裏應外合,攻下鄭都。 莊公早有防備,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,出奇兵攻其窩穴。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,使共叔段兵敗,逃亡他處,而莊公出軍追殺,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,被逼自殺。
成語造句
- 他平日裏作惡多端,爲非作歹,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,最終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,真可謂是多行不義必自斃。
成語故事
- 春秋時期,鄭國的國君鄭武公娶了申國的公主武姜爲妻。武姜生下了兩個兒子,大兒子取名寤生,小兒子取名共叔段。
武姜在生大兒子寤生的時候遭遇了難產,差點丟了性命,因此她非常不喜歡這個兒子。而小兒子共叔段出生時卻很順利,武姜便對共叔段寵愛有加,甚至多次請求鄭武公將共叔段立爲太子,但鄭武公拒絕了。
後來鄭武公去世,寤生即位,是爲鄭莊公。武姜一心想讓共叔段獲得更高的權力和地位,她要求鄭莊公把制邑這個地方封給共叔段。鄭莊公說:“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,虢叔就死在那裏,不可以封給他。”武姜又要求把京邑封給共叔段,鄭莊公答應了。
共叔段到了京邑後,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,他不僅擅自擴充城池,還私自組建軍隊。大臣們都勸鄭莊公要警惕共叔段的行爲,以免他日後謀反。但鄭莊公卻淡定地說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
共叔段見鄭莊公毫無反應,膽子越來越大,他開始明目張膽地與母親武姜謀劃,準備裏應外合攻打鄭國的都城。鄭莊公一直密切關注着共叔段的一舉一動,當他得知共叔段即將發動叛亂時,他果斷下令出擊。
共叔段的軍隊根本不是訓練有素的鄭國軍隊的對手,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。共叔段無奈之下只得逃亡到共國。而武姜也因爲參與謀反之事被鄭莊公軟禁起來。
鄭莊公成功地挫敗了共叔段的陰謀,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統一。而共叔段最終落得個流亡的下場,正應了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這句成語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,一個人如果總是做壞事,違背道德和法律,那麼他最終必然會受到應有的懲罰。正如《左傳》中所記載的這段歷史,它不僅是一個國家內部權力鬥爭的縮影,更是對那些心懷不軌之人的警示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無數的事例都驗證了這個道理,提醒着人們要秉持正義,堅守道德底線。
多行不義必自斃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