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置可否
成语拼音
- bù zhì kě fǒu
不置可否成语解释
- 置放,立;可行;否不行。不说行,也不说不行。指不表明态度。
典故出处
-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十六回温钦差听了一笑,也不置可否。”
成语典故
- 吴荪甫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,转身就坐在一张椅子里。★茅盾《子夜》十
成语造句
- 对于他提出的这个方案,大家态度不一,有人支持,有人反对,而领导却不置可否。
成语故事
- 在历史的长河中,曾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战国时期,有一个小国面临着重大的抉择。这个国家的君主收到了两个不同的建议,一个来自大臣甲,他主张与邻国结盟,共同对抗另一个强大的势力;另一个建议来自大臣乙,他认为应该保持中立,不参与任何争斗,专心发展国内的经济和军事。
君主听了这两个建议后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他既觉得大臣甲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,结盟或许能带来一些短期的利益和安全保障;但又觉得大臣乙的想法也不能忽视,保持中立也许能避免卷入不必要的战争,为国家赢得发展的时间。
在朝堂上,君主面对大臣们的询问,始终不置可否。他既没有明确表示赞同大臣甲,也没有肯定大臣乙。大臣们都感到十分困惑和焦虑,不知道君主到底在想什么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局势变得越来越紧迫。邻国不断施压,要求这个小国做出明确的表态。国内的一些大臣开始着急起来,纷纷催促君主尽快做出决定。然而,君主依然犹豫不决,不置可否。
就在这时,一位智者来到了宫廷。君主向智者请教该如何抉择。智者听后,沉思片刻说道:“陛下,您的不置可否并非没有道理。但如今局势紧迫,您必须尽快做出决定。结盟有结盟的风险,中立有中立的难处。关键是要根据国家的长远利益来权衡。”
君主听了智者的话,心中似乎有了一些方向。他开始重新审视两个建议,仔细考虑国家的未来发展。最终,经过深思熟虑,君主决定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。他派遣使者与邻国进行谈判,表明愿意在一定条件下结盟,但同时也强调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。
这个决定既满足了部分大臣结盟的愿望,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臣乙中立的想法。国家在这个决策下,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,逐渐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重大抉择时,不置可否可能是一种暂时的态度,但最终必须要有明确的决策。犹豫不决可能会错失良机,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。同时,也要善于综合各种因素,找到一个最适合的解决方案,而不是简单地选择一方或另一方。正如这个小国的君主,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符合国家利益的决定,从而引领国家走向了更好的未来。
不置可否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