迟回观望

成语拼音

chí huí guān wàng

迟回观望成语解释

犹言迟疑观望。

典故出处

《清史稿·李森先传》上孜孜图治,求言诏屡下,而诸臣迟回观望者,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,一经惩创,则流徙永锢,相率以言为戒耳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在面对是否要投资这个新项目时,他一直拿不定主意,始终在迟回观望,导致错失了最佳时机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曾有这样一段故事。 战国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。在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下,局势变幻莫测。赵国的一位将领名叫李牧,他智勇双全,镇守边疆,多次成功抵御了匈奴的入侵。 有一次,秦国见赵国与匈奴交战频繁,国内兵力有所分散,便想趁机对赵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。消息传到赵国朝廷,众大臣们议论纷纷,有的主张立刻集结兵力全力对抗秦国,有的则认为应当先观察局势,再做决定。李牧在边疆得知此事后,也陷入了沉思。 此时的赵国,就如同处在一个十字路口,面临着艰难的抉择。李牧深知秦国的强大,草率出兵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但如果只是迟回观望,也可能会错失抵御的最佳时机。他一边密切关注着秦国军队的动向,一边整顿自己的兵马,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。 朝廷中的一些大臣,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,开始变得犹豫不决。他们既担心与秦国交战会损失惨重,又害怕不采取行动会被秦国各个击破。这种迟回观望的态度,使得赵国在决策上陷入了僵局。 然而,时间不等人。秦国的军队逐渐逼近赵国边境,形势越发危急。李牧意识到不能再继续犹豫下去,他果断地向朝廷上书,陈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,并请求朝廷给予支持。最终,在李牧的坚决主张和精心策划下,赵国决定奋起抵抗秦国。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赵国虽然损失不小,但成功地击退了秦国的进攻,暂时保住了国家的安全。而那些曾经迟回观望的大臣们,也从这次事件中深刻地认识到,在关键时刻必须要有果断的决策和行动,不能一味地犹豫和观望。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重大抉择和复杂局势时,迟回观望可能会错失良机,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。我们应当像李牧一样,在充分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,勇敢地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,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。

迟回观望-成语图片

迟回观望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