迟疑不定

成语拼音

chí yí bù dìng

迟疑不定成语解释

犹言迟疑不决。

典故出处

《易·蒙》初筮告,再三渎,渎则不告”唐·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,或再或三,是亵渎,渎则不告。”

成语典故

迟疑不定的神色就很显然地浮上了杜竹斋的山羊脸儿。★茅盾《子夜》二

成语造句

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,他内心纠结,思绪混乱,迟疑不定,始终无法下定决心。

成语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决策。这个国家的国王年事渐高,需要在他的几个儿子中选出一位合适的继承人。 国王的大儿子英勇善战,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,深受一些大臣和百姓的推崇;二儿子则足智多谋,常常能提出一些精妙的治国策略;三儿子心地善良,对百姓关爱有加。 国王对于究竟该选择谁来继承王位一直迟疑不定,迟迟无法做出最后的决定。他一会儿觉得大儿子的英勇能守护国家的安宁,一会儿又认为二儿子的智谋对国家的发展更为重要,而三儿子的善良又让他觉得能给百姓带来福祉。 宫廷中的大臣们也分成了几派,各自支持不同的王子,争论不休。而三位王子自己也在暗中较劲,试图让国王更加青睐自己。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,国王的迟疑不定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不安的氛围之中。周边的一些国家察觉到了这个国家的内部矛盾,开始蠢蠢欲动,试图趁虚而入。 国王的一位睿智的老臣看出了其中的危机,他决定向国王进谏。老臣引经据典地说道:“陛下,昔日之赵武灵王,因在继承人问题上迟疑不定,最终导致国家内乱,大好河山险些毁于一旦。如今我们国家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,您必须当机立断,做出选择啊。” 国王听后,陷入了沉思。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迟疑下去了,必须尽快做出决定。最终,经过慎重的考虑,国王综合了三位王子的优点,选择了二儿子作为继承人。同时,他也对大儿子和三儿子进行了妥善的安排,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,为国家效力。 随着国王做出了决定,国家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。新的继承人也不负众望,带领着国家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。而国王也因为自己最终的果断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国家危机,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,提醒着后人在面对重大决策时,不能迟疑不定,要果断勇敢地做出选择,以免错失良机,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
迟疑不定-成语图片

迟疑不定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