齿亡舌存

成语拼音

chǐ wáng shé cún

齿亡舌存成语解释

亡脱落,不存在。牙齿都掉了,舌头还存在。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,柔软的常能保全。

典故出处

汉·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夫舌之存也,岂非以其柔耶?齿之亡也,岂非以其刚耶?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面对复杂的局势,他选择了低调隐忍,深知有时候锋芒太露并非好事,就像齿亡舌存的道理一样,适当的收敛反而能让自己走得更远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,他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老子有一位好友,名叫常枞。常枞年老病重之时,老子前来探望。常枞缓缓地张开嘴,让老子看他的口腔,然后问道:“我的舌头还在吗?”老子回答:“在。”常枞又问:“我的牙齿还在吗?”老子如实说:“不在了。”常枞接着说:“你明白了吗?”老子沉思片刻后,领悟地点点头。 常枞是想通过这个简单的现象告诉老子一个深刻的道理。牙齿虽然坚硬,但在岁月的磨砺中会逐渐脱落;而舌头虽然柔软,却能长久地存在。这正体现了柔弱往往比刚强更具有生命力的道理。正如老子在他的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,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,刚强不一定能永远占据优势,而看似柔弱的事物可能蕴含着更强大的力量。 在历史的长河中,也有许多例子印证了这一道理。比如在战场上,那些一味凭借武力逞强的军队,可能会在一时取得胜利,但最终未必能长久立足;而那些懂得运用策略、以柔克刚的一方,反而可能在复杂的局势中笑到最后。 在政治舞台上,过于强硬的手段往往会引发反弹和抵触,而采取温和、灵活的方式则更能赢得人心,实现长治久安。就如同水一般,看似柔弱无比,却能以其坚韧的力量穿透坚硬的岩石,“水滴石穿”正是这种柔弱力量的体现。 齿亡舌存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宏观的层面,在个人的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在人际交往中,过于刚硬的态度容易导致冲突和矛盾,而保持一份温和与宽容,往往能更好地化解矛盾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 老子从常枞的教诲中深刻领悟到了这一智慧,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所蕴含的哲理,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,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,指引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,懂得何时该刚强,何时该柔弱,以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状态。它提醒着我们,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,不要仅仅依靠强硬的力量,而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柔弱之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力,如此,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稳健、长远。

齿亡舌存-成语图片

齿亡舌存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