齒亡舌存

成語拼音

chǐ wáng shé cún

齒亡舌存成語解釋

亡脫落,不存在。牙齒都掉了,舌頭還存在。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,柔軟的常能保全。

典故出處

漢·劉向《說苑·敬慎》夫舌之存也,豈非以其柔耶?齒之亡也,豈非以其剛耶?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面對複雜的局勢,他選擇了低調隱忍,深知有時候鋒芒太露並非好事,就像齒亡舌存的道理一樣,適當的收斂反而能讓自己走得更遠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,他的智慧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 老子有一位好友,名叫常樅。常樅年老病重之時,老子前來探望。常樅緩緩地張開嘴,讓老子看他的口腔,然後問道:“我的舌頭還在嗎?”老子回答:“在。”常樅又問:“我的牙齒還在嗎?”老子如實說:“不在了。”常樅接着說:“你明白了嗎?”老子沉思片刻後,領悟地點點頭。 常樅是想通過這個簡單的現象告訴老子一個深刻的道理。牙齒雖然堅硬,但在歲月的磨礪中會逐漸脫落;而舌頭雖然柔軟,卻能長久地存在。這正體現了柔弱往往比剛強更具有生命力的道理。正如老子在他的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,世間萬物都有其兩面性,剛強不一定能永遠佔據優勢,而看似柔弱的事物可能蘊含着更強大的力量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也有許多例子印證了這一道理。比如在戰場上,那些一味憑藉武力逞強的軍隊,可能會在一時取得勝利,但最終未必能長久立足;而那些懂得運用策略、以柔克剛的一方,反而可能在複雜的局勢中笑到最後。 在政治舞臺上,過於強硬的手段往往會引發反彈和牴觸,而採取溫和、靈活的方式則更能贏得人心,實現長治久安。就如同水一般,看似柔弱無比,卻能以其堅韌的力量穿透堅硬的岩石,“水滴石穿”正是這種柔弱力量的體現。 齒亡舌存的道理不僅僅適用於宏觀的層面,在個人的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。在人際交往中,過於剛硬的態度容易導致衝突和矛盾,而保持一份溫和與寬容,往往能更好地化解矛盾,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。 老子從常樅的教誨中深刻領悟到了這一智慧,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,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這個看似簡單的現象所蘊含的哲理,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,始終閃耀着智慧的光芒,指引着人們在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,懂得何時該剛強,何時該柔弱,以達到一種平衡和和諧的狀態。它提醒着我們,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,不要僅僅依靠強硬的力量,而要善於發現和運用柔弱之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,如此,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穩健、長遠。

齒亡舌存-成語圖片

齒亡舌存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