踌躇不决

成语拼音

chóu chú bù jué

踌躇不决成语解释

踌躇犹豫,迟疑。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。

典故出处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二回四人争论未定,绍踌躇不决。”

成语典故

景公口虽不唯唯,终以田陈同族为嫌,踌躇不决。★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三回

成语造句

他面对这个重要的抉择,内心充满了纠结和矛盾,始终踌躇不决,无法下定决心。

成语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决策。这个国家的边境时常受到邻国的侵扰,百姓生活不得安宁。国王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对策,究竟是该派出大军主动出击,还是采取防守策略等待时机。 朝堂之上,大臣们众说纷纭,分成了两派。一派主张立刻出兵,他们认为应该以强硬的姿态回击邻国,展现本国的实力和威严。这一派的大臣们慷慨激昂地陈述着自己的观点,他们相信主动进攻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边境问题。而另一派大臣则犹豫不决,他们担心贸然出兵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损失。 其中一位大臣名为李贤,他在心中反复权衡着利弊。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,同时也明白国家和百姓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。他在朝堂上迟迟未能表态,心中踌躇不决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李贤日夜思考着这个问题,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典籍,试图从中找到答案。他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因为仓促决策而导致失败的例子,也有一些通过谨慎权衡最终获得成功的典范。他越发觉得不能轻易地做出决定。 与此同时,边境的局势愈发紧张,百姓们对朝廷迟迟未能做出决策感到焦虑和不安。李贤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,但他依然无法下定决心。 终于,在经过了漫长的思考和权衡之后,李贤决定向国王进言。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,认为目前应该先加强边境的防守,同时派遣使者与邻国进行谈判,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。如果谈判失败,再考虑出兵也不迟。国王听了李贤的建议,也觉得有道理,于是决定采纳。 就这样,国家避免了一场可能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。通过谈判,与邻国达成了和平协议,边境重新恢复了安宁。而李贤也因为他的谨慎和明智而受到了百姓们的尊敬和赞誉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重大决策时,我们不能盲目冲动,而应该像李贤一样,认真思考,踌躇不决也许并不是坏事,而是一种对事情的慎重态度。只有经过深思熟虑,权衡利弊,我们才能做出更加明智和正确的决策,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。正如古人云:“谋定而后动。”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思考,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成功。

踌躇不决-成语图片

踌躇不决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