躊躇不決

成語拼音

chóu chú bù jué

躊躇不決成語解釋

躊躇猶豫,遲疑。形容猶猶疑疑地拿不定主意。

典故出處

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十二回四人爭論未定,紹躊躇不決。”

成語典故

景公口雖不唯唯,終以田陳同族爲嫌,躊躇不決。★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八十三回

成語造句

他面對這個重要的抉擇,內心充滿了糾結和矛盾,始終躊躇不決,無法下定決心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一場重大的決策。這個國家的邊境時常受到鄰國的侵擾,百姓生活不得安寧。國王召集了大臣們商議對策,究竟是該派出大軍主動出擊,還是採取防守策略等待時機。 朝堂之上,大臣們衆說紛紜,分成了兩派。一派主張立刻出兵,他們認爲應該以強硬的姿態回擊鄰國,展現本國的實力和威嚴。這一派的大臣們慷慨激昂地陳述着自己的觀點,他們相信主動進攻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邊境問題。而另一派大臣則猶豫不決,他們擔心貿然出兵會帶來更多的風險和損失。 其中一位大臣名爲李賢,他在心中反覆權衡着利弊。他深知戰爭的殘酷和不可預測性,同時也明白國家和百姓可能要爲此付出巨大的代價。他在朝堂上遲遲未能表態,心中躊躇不決。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,李賢日夜思考着這個問題,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典籍,試圖從中找到答案。他發現歷史上有許多因爲倉促決策而導致失敗的例子,也有一些通過謹慎權衡最終獲得成功的典範。他越發覺得不能輕易地做出決定。 與此同時,邊境的局勢愈發緊張,百姓們對朝廷遲遲未能做出決策感到焦慮和不安。李賢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,但他依然無法下定決心。 終於,在經過了漫長的思考和權衡之後,李賢決定向國王進言。他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,認爲目前應該先加強邊境的防守,同時派遣使者與鄰國進行談判,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。如果談判失敗,再考慮出兵也不遲。國王聽了李賢的建議,也覺得有道理,於是決定採納。 就這樣,國家避免了一場可能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。通過談判,與鄰國達成了和平協議,邊境重新恢復了安寧。而李賢也因爲他的謹慎和明智而受到了百姓們的尊敬和讚譽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重大決策時,我們不能盲目衝動,而應該像李賢一樣,認真思考,躊躇不決也許並不是壞事,而是一種對事情的慎重態度。只有經過深思熟慮,權衡利弊,我們才能做出更加明智和正確的決策,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而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。正如古人云:“謀定而後動。”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和思考,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成功。

躊躇不決-成語圖片

躊躇不決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