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囊之情

成语拼音

chǔ náng zhī qíng

楚囊之情成语解释

指爱国之情。

典故出处

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楚子囊还自伐吴,卒。将死,遗言谓子庚‘必城郢!’君子谓子囊忠……将死,不忘卫社稷,可不谓忠乎!”

成语典故

公临危审正,载惟话言,楚囊之情,惟几而弥固。★南朝·梁·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

成语造句

每当国家面临困境,他总会挺身而出,这种爱国之心正如楚囊之情那般深厚真挚。

成语故事

春秋时期,楚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。在楚国有一位忠诚而有气节的大臣,名叫申包胥。 当时,楚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。吴国崛起,其君王阖闾野心勃勃,率领大军攻打楚国。楚国的军队节节败退,最终楚国的都城郢都沦陷。楚国的君王和大臣们纷纷出逃,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危难之中。 申包胥看到祖国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,心中悲痛万分。他决定向秦国求救,希望秦国能够出兵帮助楚国击退吴国。于是,申包胥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艰难旅程。 经过漫长的跋涉,申包胥终于到达了秦国。他向秦国的君王恳切地陈说楚国的危急情况,请求秦国出兵援助。然而,秦国的君王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。 申包胥并没有放弃,他在秦国的宫廷外日夜哭泣,不吃不喝,以表达他对楚国的深深忧虑和忠诚。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秦国的百姓和大臣,他们纷纷劝说秦国君王出兵相助。 在申包胥的坚持和努力下,秦国君王最终被他的忠诚和爱国之情所打动,决定出兵援助楚国。秦国的军队与楚国的残余力量联合起来,共同对抗吴国。经过艰苦的战斗,终于成功地击退了吴国,楚国得以复国。 申包胥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的“楚囊之情”,他对楚国的忠诚和热爱超越了一切。他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,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。这种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,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。 正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中所记载:“楚子囊还自伐吴,卒。将死,遗言谓子庚:‘必城郢。’君子谓:‘楚子囊忠。君薨不忘增其名,将死不忘卫社稷,可不谓忠乎?忠,民之望也。’”申包胥的事迹如同楚子囊一样,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忠诚,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。在任何时代,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都是最为宝贵的品质,它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不懈奋斗。申包胥的“楚囊之情”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篇章中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

楚囊之情-成语图片

楚囊之情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