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囊之情

成語拼音

chǔ náng zhī qíng

楚囊之情成語解釋

指愛國之情。

典故出處

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楚子囊還自伐吳,卒。將死,遺言謂子庚‘必城郢!’君子謂子囊忠……將死,不忘衛社稷,可不謂忠乎!”

成語典故

公臨危審正,載惟話言,楚囊之情,惟幾而彌固。★南朝·梁·沈約《齊故安陸昭王碑文》

成語造句

每當國家面臨困境,他總會挺身而出,這種愛國之心正如楚囊之情那般深厚真摯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楚國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。在楚國有一位忠誠而有氣節的大臣,名叫申包胥。 當時,楚國面臨着嚴重的危機。吳國崛起,其君王闔閭野心勃勃,率領大軍攻打楚國。楚國的軍隊節節敗退,最終楚國的都城郢都淪陷。楚國的君王和大臣們紛紛出逃,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和危難之中。 申包胥看到祖國遭受如此巨大的災難,心中悲痛萬分。他決定向秦國求救,希望秦國能夠出兵幫助楚國擊退吳國。於是,申包胥孤身一人踏上了前往秦國的艱難旅程。 經過漫長的跋涉,申包胥終於到達了秦國。他向秦國的君王懇切地陳說楚國的危急情況,請求秦國出兵援助。然而,秦國的君王一開始並沒有答應他的請求。 申包胥並沒有放棄,他在秦國的宮廷外日夜哭泣,不喫不喝,以表達他對楚國的深深憂慮和忠誠。他的行爲感動了許多秦國的百姓和大臣,他們紛紛勸說秦國君王出兵相助。 在申包胥的堅持和努力下,秦國君王最終被他的忠誠和愛國之情所打動,決定出兵援助楚國。秦國的軍隊與楚國的殘餘力量聯合起來,共同對抗吳國。經過艱苦的戰鬥,終於成功地擊退了吳國,楚國得以復國。 申包胥的行爲充分體現了他對祖國的“楚囊之情”,他對楚國的忠誠和熱愛超越了一切。他爲了拯救自己的國家,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犧牲。這種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信念,成爲了後世人們敬仰和學習的榜樣。 正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中所記載:“楚子囊還自伐吳,卒。將死,遺言謂子庚:‘必城郢。’君子謂:‘楚子囊忠。君薨不忘增其名,將死不忘衛社稷,可不謂忠乎?忠,民之望也。’”申包胥的事蹟如同楚子囊一樣,展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忠誠,這種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。在任何時代,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都是最爲寶貴的品質,它激勵着人們爲了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而不懈奮鬥。申包胥的“楚囊之情”將永遠被銘記在歷史的篇章中,成爲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璀璨明珠。

楚囊之情-成語圖片

楚囊之情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