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闻异辞
成语拼音
- chuán wén yì cí
传闻异辞成语解释
-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,后指听来的传说;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,后指说法不一致。指传说不一致。
典故出处
- 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。”
成语典故
- 台事传闻异辞,我们如堕五里雾中。★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十二回
成语造句
- 对于这件事,大家众说纷纭,所讲述的内容各有不同,真可谓传闻异辞。
成语故事
- 在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,局势复杂多变。
当时有一个名叫伍举的人,他为人正直且富有智慧。有一次,伍举的好友蔡声子前来拜访他。两人在交谈过程中,伍举不禁忧心忡忡地说起了楚国的现状。
原来,楚国的令尹子木行事专横,听信一些不实的传闻,常常根据这些传闻异辞来评判他人和处理事务,导致许多无辜之人受到冤枉,楚国的政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。
蔡声子深知伍举的担忧不无道理,他叹息道:“传闻异辞,真的会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啊!就像那随风而散的谣言,若是不加辨别就信以为真,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。”
伍举无奈地摇头道:“正是如此,子木仅凭那些没有根据的传闻就对大臣们横加指责,弄得人心惶惶,朝局不稳。如此下去,楚国如何能安定繁荣呢?”
不久之后,伍举因为得罪了子木,被迫逃离楚国。他历经艰辛,辗转来到了晋国。在晋国,伍举依然时刻关注着楚国的局势,心中满是对故乡的牵挂。
而楚国因为子木的胡乱作为,国力逐渐衰退,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,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局面。
后来,楚国的君主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逐渐摒弃了根据传闻异辞来决策的做法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楚国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。
然而,伍举却因为种种原因,始终未能回到楚国。他的遭遇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唏嘘往事,也让后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对于传闻一定要谨慎对待,不可轻易相信那些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辞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。正如古人所云:“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。”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,才能在复杂的世事中明辨是非,不被传闻异辞所误导。
传闻异辞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