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聞異辭
成語拼音
- chuán wén yì cí
傳聞異辭成語解釋
-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,後指聽來的傳說;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,後指說法不一致。指傳說不一致。
典故出處
- 《公羊傳·隱公元年》所見異辭,所聞異辭,所傳聞異辭。”
成語典故
- 臺事傳聞異辭,我們如墮五里霧中。★清·曾樸《孽海花》第三十二回
成語造句
- 對於這件事,大家衆說紛紜,所講述的內容各有不同,真可謂傳聞異辭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,局勢複雜多變。
當時有一個名叫伍舉的人,他爲人正直且富有智慧。有一次,伍舉的好友蔡聲子前來拜訪他。兩人在交談過程中,伍舉不禁憂心忡忡地說起了楚國的現狀。
原來,楚國的令尹子木行事專橫,聽信一些不實的傳聞,常常根據這些傳聞異辭來評判他人和處理事務,導致許多無辜之人受到冤枉,楚國的政治也因此變得混亂不堪。
蔡聲子深知伍舉的擔憂不無道理,他嘆息道:“傳聞異辭,真的會給國家帶來極大的危害啊!就像那隨風而散的謠言,若是不加辨別就信以爲真,必然會造成嚴重的後果。”
伍舉無奈地搖頭道:“正是如此,子木僅憑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聞就對大臣們橫加指責,弄得人心惶惶,朝局不穩。如此下去,楚國如何能安定繁榮呢?”
不久之後,伍舉因爲得罪了子木,被迫逃離楚國。他歷經艱辛,輾轉來到了晉國。在晉國,伍舉依然時刻關注着楚國的局勢,心中滿是對故鄉的牽掛。
而楚國因爲子木的胡亂作爲,國力逐漸衰退,一些有識之士紛紛站出來,希望能夠改變這種局面。
後來,楚國的君主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,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,逐漸摒棄了根據傳聞異辭來決策的做法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楚國的局勢慢慢穩定下來。
然而,伍舉卻因爲種種原因,始終未能回到楚國。他的遭遇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一段唏噓往事,也讓後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,對於傳聞一定要謹慎對待,不可輕易相信那些沒有事實依據的言辭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和損失。正如古人所云:“衆口鑠金,積毀銷骨。”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判斷,才能在複雜的世事中明辨是非,不被傳聞異辭所誤導。
傳聞異辭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