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笔法

成语拼音

chūn qiū bǐ fá

春秋笔法成语解释

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。

典故出处
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孔子在位听讼,文辞有可与人共者,弗独有也。至于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。”

成语典故

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,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。★鲁迅《热风·反对含泪”的批评家》

成语造句

这篇文章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蕴含深意,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春秋笔法,委婉而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,局势动荡。 当时有一位史官,他以严谨和公正而闻名。有一次,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,齐国明显占据优势,但鲁国的一位将领却表现得十分英勇,带领士兵们顽强抵抗。然而,最终鲁国还是战败了。 这位史官在记载这场战争时,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齐国方面希望他能按照他们的意愿来记录,美化齐国的胜利,贬低鲁国。但史官秉持着自己的职业操守,决定如实记载。 他在竹简上写下了战争的经过,对于齐国的强大和鲁国的英勇都进行了客观的描述。他没有刻意去夸大或歪曲任何一方的表现。当齐国的统治者看到这份记载后,十分愤怒,要求史官修改。但史官坚决不从,他认为历史就应该如实地记录下来,这是他的职责所在。 最终,这位史官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,但他的记载却流传了下来。他的这种记录方式,被后人称为“春秋笔法”。这种笔法看似简单,只是如实记载事件,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。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,更是对人性、道德和正义的一种考量。 就如同孔子修订《春秋》时,他以微言大义的方式,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,传达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。虽然文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,但其中却包含着深远的意义。 在历史的长河中,“春秋笔法”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史学传统和文化遗产。它提醒着后人,在面对历史和现实时,要保持客观、公正的态度,不被权力和利益所左右。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,去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意义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,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 如今,我们在阅读历史书籍和研究历史事件时,也应该学会运用“春秋笔法”的精神。不盲目相信单一的记载和观点,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。通过对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对比和考证,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,更好地理解过去,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。

春秋笔法-成语图片

春秋笔法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