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筆法

成語拼音

chūn qiū bǐ fá

春秋筆法成語解釋

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孔子在位聽訟,文辭有可與人共者,弗獨有也。至於爲《春秋》,筆則筆,削則削,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。”

成語典故

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,並非有什麼春秋筆法。★魯迅《熱風·反對含淚”的批評家》

成語造句

這篇文章看似平淡無奇,實則蘊含深意,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春秋筆法,委婉而深刻地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批判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,局勢動盪。 當時有一位史官,他以嚴謹和公正而聞名。有一次,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,齊國明顯佔據優勢,但魯國的一位將領卻表現得十分英勇,帶領士兵們頑強抵抗。然而,最終魯國還是戰敗了。 這位史官在記載這場戰爭時,面臨着巨大的壓力。齊國方面希望他能按照他們的意願來記錄,美化齊國的勝利,貶低魯國。但史官秉持着自己的職業操守,決定如實記載。 他在竹簡上寫下了戰爭的經過,對於齊國的強大和魯國的英勇都進行了客觀的描述。他沒有刻意去誇大或歪曲任何一方的表現。當齊國的統治者看到這份記載後,十分憤怒,要求史官修改。但史官堅決不從,他認爲歷史就應該如實地記錄下來,這是他的職責所在。 最終,這位史官因爲堅持自己的原則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,但他的記載卻流傳了下來。他的這種記錄方式,被後人稱爲“春秋筆法”。這種筆法看似簡單,只是如實記載事件,但其中卻蘊含着深刻的意義和價值。它不僅僅是對歷史事實的記錄,更是對人性、道德和正義的一種考量。 就如同孔子修訂《春秋》時,他以微言大義的方式,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和評價,傳達出自己的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。雖然文字表面上看似平淡無奇,但其中卻包含着深遠的意義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“春秋筆法”成爲了一種重要的史學傳統和文化遺產。它提醒着後人,在面對歷史和現實時,要保持客觀、公正的態度,不被權力和利益所左右。要用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,去挖掘事件背後的真相和意義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從歷史中汲取教訓,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。 如今,我們在閱讀歷史書籍和研究歷史事件時,也應該學會運用“春秋筆法”的精神。不盲目相信單一的記載和觀點,而是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理解。通過對不同來源的資料進行對比和考證,我們才能更準確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,更好地理解過去,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。

春秋筆法-成語圖片

春秋筆法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