唇焦舌敝

成语拼音

chún jiāo shé bì

唇焦舌敝成语解释

焦干;敝破。嘴唇干,舌头破。形容说话太多,费尽唇舌。

典故出处

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焦唇干舌,苦身劳力,上事群臣,下养百姓。”

成语典故

菲亚又往各自村落,逢人说项,唇焦舌敝,语不离宗,一连跑了一个来月。★清·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女豪杰》第二回

成语造句

他为了说服大家支持这个方案,讲得口干舌燥,真可谓唇焦舌敝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有一个诸侯国名为郑国。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。 当时,郑国与邻国卫国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和矛盾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郑庄公决定派遣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前往卫国进行谈判。这位大臣名叫祭足。 祭足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来到卫国。他面对卫国的君臣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详细阐述郑国的立场和诉求。他从两国的历史渊源、共同利益以及和平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。 在谈判的过程中,祭足可谓是竭尽全力,滔滔不绝地与卫国方面进行交流和争辩。他不断地阐述郑国的观点,回应卫国的质疑和反驳。他说得口干舌燥,嘴唇都变得干燥起皮,舌头也几乎要麻木了,但他依然没有放弃,继续努力争取着有利的结果。 经过数日的艰难谈判,祭足终于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口才,成功地与卫国达成了一项初步的协议。虽然协议并不是完全符合郑国的期望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,为进一步的协商和和平解决争端奠定了基础。 祭足回到郑国后,郑庄公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。祭足为了国家的利益,可谓是唇焦舌敝,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。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唇焦舌敝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,即费尽口舌。祭足为了完成使命,不断地说话、辩论,以至于嘴唇和舌头都受到了极大的消耗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像祭足这样的人,他们为了国家、为了正义,不惜用尽自己的口舌和精力,努力去争取和维护重要的利益和价值。他们的付出和努力,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,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口才和智慧在解决问题、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
唇焦舌敝-成语图片

唇焦舌敝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