脣焦舌敝

成語拼音

chún jiāo shé bì

脣焦舌敝成語解釋

焦乾;敝破。嘴脣乾,舌頭破。形容說話太多,費盡脣舌。

典故出處

漢·趙曄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傳》焦脣乾舌,苦身勞力,上事羣臣,下養百姓。”

成語典故

菲亞又往各自村落,逢人說項,脣焦舌敝,語不離宗,一連跑了一個來月。★清·嶺南羽衣女士《東歐女豪傑》第二回

成語造句

他爲了說服大家支持這個方案,講得口乾舌燥,真可謂脣焦舌敝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鄭國。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。 當時,鄭國與鄰國衛國之間存在一些領土爭端和矛盾。爲了解決這些問題,鄭莊公決定派遣一位能言善辯的大臣前往衛國進行談判。這位大臣名叫祭足。 祭足肩負着重大的使命來到衛國。他面對衛國的君臣,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,詳細闡述鄭國的立場和訴求。他從兩國的歷史淵源、共同利益以及和平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。 在談判的過程中,祭足可謂是竭盡全力,滔滔不絕地與衛國方面進行交流和爭辯。他不斷地闡述鄭國的觀點,迴應衛國的質疑和反駁。他說得口乾舌燥,嘴脣都變得乾燥起皮,舌頭也幾乎要麻木了,但他依然沒有放棄,繼續努力爭取着有利的結果。 經過數日的艱難談判,祭足終於憑藉着他的智慧和口才,成功地與衛國達成了一項初步的協議。雖然協議並不是完全符合鄭國的期望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,爲進一步的協商和和平解決爭端奠定了基礎。 祭足回到鄭國後,鄭莊公對他的表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揚。祭足爲了國家的利益,可謂是脣焦舌敝,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。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脣焦舌敝這個成語所表達的含義,即費盡口舌。祭足爲了完成使命,不斷地說話、辯論,以至於嘴脣和舌頭都受到了極大的消耗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像祭足這樣的人,他們爲了國家、爲了正義,不惜用盡自己的口舌和精力,努力去爭取和維護重要的利益和價值。他們的付出和努力,成爲了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力量,也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口才和智慧在解決問題、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
脣焦舌敝-成語圖片

脣焦舌敝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