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勇若怯

成语拼音

dà yǒng ruò qiè

大勇若怯成语解释

怯怯儒。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。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。

典故出处

宋·苏轼《贺欧阳少师致仕启》力辞于未及之年,退托以不能而止,大勇若怯,大智如愚,至贵无轩冕而荣,至仁不导引而寿。”

成语典故

大智若愚,大勇若怯,不是要埋冤他,正深爱着他,要他藏锋敛锷,以成大器。★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十三回

成语造句

面对未知的挑战,他看似犹豫不决,实则深思熟虑,这种表现颇有大勇若怯的风范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这样一位人物,他的事迹完美地诠释了“大勇若怯”这个成语。 话说在古代,有一位将军名叫李牧。他长期驻守在北方边境,防御着匈奴的侵扰。李牧行事低调,看似平凡无奇,平日里他总是小心谨慎地安排防务,从不轻易显露出自己的锋芒。 匈奴多次前来侵扰边境,李牧却总是下令坚守不出,严禁士兵们擅自出战。时间一长,匈奴人都觉得李牧是个胆小怯懦的将军,甚至连李牧手下的一些士兵也开始对他产生了怀疑。然而,李牧对此毫不在意,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自己的部署。 其实,李牧心中有着深远的谋划。他深知匈奴骑兵的厉害,也明白以目前的实力主动出击并非上策。他利用这段时间,积极训练士兵,加强防御工事,囤积粮草物资。同时,他故意向匈奴示弱,让他们渐渐放松警惕。 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,李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。一天,他突然下令士兵们佯装败退,将大量的牛羊和物资丢弃在路上。匈奴人见状大喜,以为李牧的军队果然如他们所想的那般不堪一击,于是倾巢而出,大肆抢夺。然而,他们不知道的是,这正是李牧设下的陷阱。 当匈奴军队陷入包围之时,李牧一声令下,早已埋伏好的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匈奴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匈奴军队被杀得丢盔弃甲,大败而逃。从此,匈奴人对李牧闻风丧胆,再也不敢轻易侵犯边境。 李牧以他的大智若愚和深谋远虑,看似怯懦,实则大勇,成功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宁。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,成为了“大勇若怯”的典范。正如《孙子兵法》中所云:“善守者,藏于九地之下;善攻者,动于九天之上。”李牧正是这样一位善于隐藏自己实力,等待时机而后发制人的杰出将领。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,真正的勇敢并非是一味地勇往直前,而是在恰当的时机,展现出自己的力量,以达到最终的胜利。这种看似怯懦的大勇,需要有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决心作为支撑,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把握机遇,成就非凡的功业。

大勇若怯-成语图片

大勇若怯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