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勇若怯

成語拼音

dà yǒng ruò qiè

大勇若怯成語解釋

怯怯儒。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膽怯的樣子。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靜。

典故出處

宋·蘇軾《賀歐陽少師致仕啓》力辭於未及之年,退託以不能而止,大勇若怯,大智如愚,至貴無軒冕而榮,至仁不導引而壽。”

成語典故

大智若愚,大勇若怯,不是要埋冤他,正深愛着他,要他藏鋒斂鍔,以成大器。★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十三回

成語造句

面對未知的挑戰,他看似猶豫不決,實則深思熟慮,這種表現頗有大勇若怯的風範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位人物,他的事蹟完美地詮釋了“大勇若怯”這個成語。 話說在古代,有一位將軍名叫李牧。他長期駐守在北方邊境,防禦着匈奴的侵擾。李牧行事低調,看似平凡無奇,平日裏他總是小心謹慎地安排防務,從不輕易顯露出自己的鋒芒。 匈奴多次前來侵擾邊境,李牧卻總是下令堅守不出,嚴禁士兵們擅自出戰。時間一長,匈奴人都覺得李牧是個膽小怯懦的將軍,甚至連李牧手下的一些士兵也開始對他產生了懷疑。然而,李牧對此毫不在意,依舊按部就班地進行着自己的部署。 其實,李牧心中有着深遠的謀劃。他深知匈奴騎兵的厲害,也明白以目前的實力主動出擊並非上策。他利用這段時間,積極訓練士兵,加強防禦工事,囤積糧草物資。同時,他故意向匈奴示弱,讓他們漸漸放鬆警惕。 經過數年的精心準備,李牧認爲時機已經成熟。一天,他突然下令士兵們佯裝敗退,將大量的牛羊和物資丟棄在路上。匈奴人見狀大喜,以爲李牧的軍隊果然如他們所想的那般不堪一擊,於是傾巢而出,大肆搶奪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的是,這正是李牧設下的陷阱。 當匈奴軍隊陷入包圍之時,李牧一聲令下,早已埋伏好的士兵們如猛虎下山般衝向匈奴。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,匈奴軍隊被殺得丟盔棄甲,大敗而逃。從此,匈奴人對李牧聞風喪膽,再也不敢輕易侵犯邊境。 李牧以他的大智若愚和深謀遠慮,看似怯懦,實則大勇,成功地保衛了國家的安寧。他的事蹟被後人傳頌,成爲了“大勇若怯”的典範。正如《孫子兵法》中所云:“善守者,藏於九地之下;善攻者,動於九天之上。”李牧正是這樣一位善於隱藏自己實力,等待時機而後發制人的傑出將領。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,真正的勇敢並非是一味地勇往直前,而是在恰當的時機,展現出自己的力量,以達到最終的勝利。這種看似怯懦的大勇,需要有過人的智慧和堅定的決心作爲支撐,才能在複雜的局勢中把握機遇,成就非凡的功業。

大勇若怯-成語圖片

大勇若怯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