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张挞伐

成语拼音

dà zhāng tà fá

大张挞伐成语解释

张施展;挞伐讨伐。比喻大规模地攻击或声讨。

典故出处

《诗经·商颂·殷武》挞彼殷武,奋伐荆楚。”

成语典故

我国若不大张挞伐,一奋神威,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,他那里肯甘心就范呢!★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十四回

成语造句

对于那些违法乱纪、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,我们绝不能姑息,必须大张挞伐,以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
成语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国家名为卫国。卫国的国君卫庄公去世后,他的儿子卫桓公即位。 当时,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势力逐渐强大,他开始积极拓展领土。郑国与卫国相邻,在一些边界问题上时常产生摩擦。郑庄公的一些行为引起了卫国的不满,卫国觉得郑国侵犯了他们的利益。 于是,卫国的大臣们纷纷进言,要求对郑国进行讨伐。卫桓公在权衡利弊之后,决定集结大军,对郑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,这便是一场大张挞伐。 卫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开赴郑国边境,一路上旌旗蔽日,喊杀声震天。郑庄公得知卫国来袭,并没有惊慌失措,他冷静地分析局势,迅速组织起了有效的防御。 郑国的将领们奋勇抵抗,与卫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在战争中,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然而,郑庄公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果敢,逐渐占据了上风。 卫国的这次大张挞伐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,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。国内因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,百姓们生活受到影响,怨声载道。而郑国在经历了这场战争后,更加团结一心,国力也有所增强。 后来,卫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,意识到盲目地大张挞伐并不能解决问题。他们开始寻求通过和平谈判和外交途径来解决与郑国的争端。 历史上,类似这样因为冲动地进行大张挞伐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例子并不少见。战争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,只有在深思熟虑、权衡利弊之后,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。卫国与郑国的这场纷争也让后人明白,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时,不能仅凭一时之气,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。

大张挞伐-成语图片

大张挞伐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