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張撻伐
成語拼音
- dà zhāng tà fá
大張撻伐成語解釋
- 張施展;撻伐討伐。比喻大規模地攻擊或聲討。
典故出處
- 《詩經·商頌·殷武》撻彼殷武,奮伐荊楚。”
成語典故
- 我國若不大張撻伐,一奮神威,靠着各國的空文勸阻,他那裏肯甘心就範呢!★清·曾樸《孽海花》第十四回
成語造句
- 對於那些違法亂紀、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爲,我們絕不能姑息,必須大張撻伐,以維護公平正義和社會的和諧穩定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。衛國的國君衛莊公去世後,他的兒子衛桓公即位。
當時,鄭國的國君鄭莊公勢力逐漸強大,他開始積極拓展領土。鄭國與衛國相鄰,在一些邊界問題上時常產生摩擦。鄭莊公的一些行爲引起了衛國的不滿,衛國覺得鄭國侵犯了他們的利益。
於是,衛國的大臣們紛紛進言,要求對鄭國進行討伐。衛桓公在權衡利弊之後,決定集結大軍,對鄭國發起大規模的進攻,這便是一場大張撻伐。
衛國的軍隊氣勢洶洶地開赴鄭國邊境,一路上旌旗蔽日,喊殺聲震天。鄭莊公得知衛國來襲,並沒有驚慌失措,他冷靜地分析局勢,迅速組織起了有效的防禦。
鄭國的將領們奮勇抵抗,與衛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。在戰爭中,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。然而,鄭莊公憑藉着他的智慧和果敢,逐漸佔據了上風。
衛國的這次大張撻伐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,反而讓自己陷入了困境。國內因爲戰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,百姓們生活受到影響,怨聲載道。而鄭國在經歷了這場戰爭後,更加團結一心,國力也有所增強。
後來,衛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策略,意識到盲目地大張撻伐並不能解決問題。他們開始尋求通過和平談判和外交途徑來解決與鄭國的爭端。
歷史上,類似這樣因爲衝動地進行大張撻伐而導致不良後果的例子並不少見。戰爭往往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和損失,只有在深思熟慮、權衡利弊之後,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。衛國與鄭國的這場紛爭也讓後人明白,在處理國家間的關係時,不能僅憑一時之氣,而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,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損失。
大張撻伐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