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鸣西应

成语拼音

dōng míng xī yīng

东鸣西应成语解释

指各方面互有联系,互相影响。

典故出处

蔡元培《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》海通以来……自一缕一针之细故,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,无不东鸣西应,速于邮命。”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在这场团队合作中,每个成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当一方有所行动,另一方总能及时配合,真可谓东鸣西应。

成语故事

在战国时期,有两个诸侯国,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。齐国自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后,一直是实力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。而秦国,经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革,国力也日益强盛。 当时,各国之间相互竞争、相互牵制。齐国的君王雄心勃勃,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,而秦国也有着称霸天下的野心。于是,两国在诸多事务上常常有着一种奇妙的呼应和互动。 有一次,东方的齐国准备对一个小国发动战争,企图扩大自己的领土。消息传到西边的秦国,秦国的大臣们经过商议,认为齐国此举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势力平衡,对秦国不利。于是,秦国表面上不动声色,暗中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。 齐国在战争中起初进展顺利,很快就占领了小国的大片土地。然而,齐国的君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开始变得骄傲自大起来。与此同时,秦国在西边积极与其他诸侯国交好,形成了一个对抗齐国的联盟。 当齐国意识到秦国的行动时,已经有些晚了。齐国的君王发现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,而秦国却通过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盟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。 齐国无奈之下,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策略,试图与秦国缓和关系。而秦国也见好就收,双方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达成了一定的默契。 这种东边有所行动,西边就会相应做出反应的情况,就如同“东鸣西应”一般。两国之间的这种互动和牵制,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不断上演。它们相互影响,相互制约,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。 在后来的岁月里,齐国和秦国的关系时好时坏,但这种“东鸣西应”的态势始终存在。它们在政治、军事、外交等方面的一举一动,都可能引发对方的回应和调整。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,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的事物或势力,一方有所行动或变化,另一方会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回应,以保持某种平衡或应对挑战。这也反映了在复杂的局势中,各方之间相互依存、相互作用的关系。就如同齐国和秦国,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,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。

东鸣西应-成语图片

东鸣西应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