恶紫夺朱

成语拼音

wù zǐ duó zhū

恶紫夺朱成语解释

紫古人认为紫是杂色;夺乱;朱大红色,古人认为红是正色。原指厌恶以邪代正◇以喻以邪胜正,以异端充正理。

典故出处

《论语·阳货》恶紫之夺朱也;恶郑声之乱雅乐也;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”

成语典故

据此贼情理难容,伤时务,坏人伦,罪不容诛,一心待偎红倚翠,论黄数黑,恶紫夺朱。★元·贾仲名《对玉梳》第三折

成语造句

在艺术创作中,我们应该避免那些低俗的元素,以防恶紫夺朱,让真正高雅的艺术形式得以彰显其价值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,社会局势动荡不安。 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十分喜爱华丽的服饰,尤其对紫色的衣物情有独钟。一时间,宫廷上下乃至整个鲁国都兴起了一股崇尚紫色的风气。原本,在周礼中,朱色才是正色,代表着正统与高贵。然而,由于鲁桓公的偏好,紫色渐渐有取代朱色之势。 许多人开始盲目跟风,纷纷舍弃朱色而选择紫色。在朝堂之上,官员们为了迎合国君的喜好,也都穿上了紫色的朝服,而原本应该庄重的朱色朝服却被搁置一旁。这使得朝堂的礼仪和秩序开始变得混乱,真正的正统之色被忽略。 孔子对此深感忧虑,他认为这种“恶紫夺朱”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周礼和道德规范。孔子痛心疾首地说:“恶紫之夺朱也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,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”他将这种对正色的混淆和对传统的背离视为社会道德堕落的表现。 在孔子看来,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颜色的变化,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冲击。它反映出人们为了迎合权势和流行趋势,而放弃了原本应该坚守的原则和价值观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“恶紫夺朱”的风气蔓延到了民间,百姓们也开始追逐紫色,朱色的地位一落千丈。 然而,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种混乱局面不能继续下去。他们开始倡导回归正统,重新重视朱色所代表的意义。经过一番努力,鲁国渐渐恢复了对朱色的尊重,朝堂和社会秩序也逐渐得到了恢复。 “恶紫夺朱”这个成语故事提醒着后人,在面对潮流和权势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。不能因为一时的喜好或跟风而忘却了事物的本质和真正的价值。同时,它也警示着我们要尊重传统和文化,不能轻易让那些不符合正道的事物取代了原本应有的地位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,只有在坚守正道、尊重传统的基础上,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。

恶紫夺朱-成语图片

恶紫夺朱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