惡紫奪朱

成語拼音

wù zǐ duó zhū

惡紫奪朱成語解釋

紫古人認爲紫是雜色;奪亂;朱大紅色,古人認爲紅是正色。原指厭惡以邪代正◇以喻以邪勝正,以異端充正理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陽貨》惡紫之奪朱也;惡鄭聲之亂雅樂也;惡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”

成語典故

據此賊情理難容,傷時務,壞人倫,罪不容誅,一心待偎紅倚翠,論黃數黑,惡紫奪朱。★元·賈仲名《對玉梳》第三折

成語造句

在藝術創作中,我們應該避免那些低俗的元素,以防惡紫奪朱,讓真正高雅的藝術形式得以彰顯其價值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,社會局勢動盪不安。 魯國的國君魯桓公十分喜愛華麗的服飾,尤其對紫色的衣物情有獨鍾。一時間,宮廷上下乃至整個魯國都興起了一股崇尚紫色的風氣。原本,在周禮中,硃色纔是正色,代表着正統與高貴。然而,由於魯桓公的偏好,紫色漸漸有取代硃色之勢。 許多人開始盲目跟風,紛紛捨棄硃色而選擇紫色。在朝堂之上,官員們爲了迎合國君的喜好,也都穿上了紫色的朝服,而原本應該莊重的硃色朝服卻被擱置一旁。這使得朝堂的禮儀和秩序開始變得混亂,真正的正統之色被忽略。 孔子對此深感憂慮,他認爲這種“惡紫奪朱”的現象嚴重違背了周禮和道德規範。孔子痛心疾首地說:“惡紫之奪朱也,惡鄭聲之亂雅樂也,惡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”他將這種對正色的混淆和對傳統的背離視爲社會道德墮落的表現。 在孔子看來,這種現象不僅僅是顏色的變化,更是對整個社會秩序和道德準則的衝擊。它反映出人們爲了迎合權勢和流行趨勢,而放棄了原本應該堅守的原則和價值觀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這種“惡紫奪朱”的風氣蔓延到了民間,百姓們也開始追逐紫色,硃色的地位一落千丈。 然而,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這種混亂局面不能繼續下去。他們開始倡導迴歸正統,重新重視硃色所代表的意義。經過一番努力,魯國漸漸恢復了對硃色的尊重,朝堂和社會秩序也逐漸得到了恢復。 “惡紫奪朱”這個成語故事提醒着後人,在面對潮流和權勢時,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底線。不能因爲一時的喜好或跟風而忘卻了事物的本質和真正的價值。同時,它也警示着我們要尊重傳統和文化,不能輕易讓那些不符合正道的事物取代了原本應有的地位。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只有在堅守正道、尊重傳統的基礎上,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。

惡紫奪朱-成語圖片

惡紫奪朱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