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上一层楼
成语拼音
-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
更上一层楼成语解释
-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,就要登得更高。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。
典故出处
- 唐·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诗: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
成语典故
- 开元年间,王之涣和当时另外两个诗人一王昌龄、高适,闲居长安。一天,三个人来到一家酒楼喝酒。刚刚坐定,就有十几个梨园伶官走了进来,奏起乐曲,准备演唱。他们三人边喝边打赌说:“我们都喜欢作诗,从未分出优劣。今天我们谁也别说话,看看她们唱谁的诗多。” 这时,一位姑娘开口唱了王昌龄的一首《芙蓉楼送辛渐》;王昌龄面带微笑,用筷头蘸上酒,赶紧在桌上划了一横。第二个姑娘唱了一首高适的《哭单父梁九少府》的前四句,高适也如法炮制,也在桌子上划了一横。两个人笑嘻嘻地盯着王之涣。这时歌喉又起,唱的是王昌龄的《长信秋词》。王昌龄喜形于色,这一次却是慢悠悠地把筷子在王之涣、高适面前晃了晃,然后重重地添了一横。此时,王之涣真有些坐不住了:怎么没有人唱我的诗呢?他抬眼瞧了瞧,指着伶官中最美的一位姑娘,小声对王昌龄、 高适说:“她一定会唱我的诗,如果不是,我甘愿称二位为先言不虚出,这位最美的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,这下王之涣乐了。他不划横,一拍桌子喊道:“乡巴佬,怎么样?”三人抚掌大笑,把满堂酒客搞得莫名其妙。 王之涣曾在冀州任过衡水县主簿,不久就遭人诬陷被撤职了。有一天,他来到蒲州,听说府城西南有一座鹳楼很有名,便趁着落日的余辉前去游览。这是一座三层高楼。王之涣登至顶层,不由得诗兴勃起,吟出了一首五绝。 “白日依山尽, 黄河入海流。 欲穷千里目, 更上一层楼。” 诗的大意是:薄暮,白日衔山欲落,黄河之水滔滔东流归大海。楼中所见尚被青山所蔽、绿树所掩,只有登到楼的最高层,才能将这河山壮色尽收眼底。诗的最后两句,一直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精神境界 的象征;成语“更上一层楼”也正是孕含着这个深意。
成语造句
- 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进取,才能在知识的领域里更上一层楼。
成语故事
- 从前,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明。李明生活在一个繁华的城市中,他聪明好学,但却一直对自己的现状不太满意。
李明从小就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,他勤奋读书,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。然而,尽管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,他总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好,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。
有一天,李明偶然间遇到了一位智慧的长者。长者看出了李明内心的追求和困惑,便对他说:“年轻人,你有着无限的潜力,但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,不能安于现状,必须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。就如同攀登高峰,只有一步步向上,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。”李明听了长者的话,深受启发。
从那以后,李明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。他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,而是不断挑战自己,尝试新的领域和任务。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攀登者,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明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。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在事业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。然而,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,而是继续保持着进取的心态。
有一次,李明的城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学术研讨会。李明积极参与其中,与众多优秀的学者交流和探讨。在研讨会上,他听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念,这让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回到家后,李明对自己说:“我不能止步不前,我要更上一层楼,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。”于是,他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学习,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,李明终于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学者和专家。他的成就不仅为他自己带来了荣誉,也为他的城市和国家做出了贡献。
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,李明感慨万千。他深知,如果当初没有那位长者的鼓励和启示,如果自己没有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,他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。
“更上一层楼”这个成语,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激励着我们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就,要勇于挑战自我,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。就像李明一样,只有不断攀登,才能领略到人生更壮丽的风景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凭借着这种“更上一层楼”的精神,不断超越自我,创造了辉煌的业绩。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,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,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。
更上一层楼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