诽谤之木
成语拼音
- fěi bàng zhī mù
诽谤之木成语解释
- 诽谤引以为谏言;木木牌。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,让人们写上谏言。
典故出处
- 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古之治天下,朝有进善之旌,诽谤之木,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。”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古时为了广纳谏言,君王在宫殿外设立诽谤之木,让民众能够自由发表意见。
成语故事
- 在遥远的上古时期,尧帝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,一心为百姓谋福祉。
尧帝深知要治理好国家,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。为了能让百姓有表达意见和诉求的途径,他命人在交通要道上设立了一根木柱,这根木柱被称为“诽谤之木”。百姓们可以在这根木柱上写下对国家政事的看法、对官员的评价,或者是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。
有一次,尧帝在外出巡视的过程中,特意来到了这根“诽谤之木”前查看。他看到上面刻着一些百姓对于某些政策的建议,以及对个别官员不良行为的检举。尧帝非常重视这些意见,回到朝堂后,他召集大臣们仔细研究这些留言,并根据百姓的反馈及时调整政策,惩治那些有问题的官员。
尧帝的这一举措,使得百姓们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尊重和关心,大家更加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。同时,也让官员们时刻保持警醒,不敢有丝毫懈怠和贪污腐败的行为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诽谤之木”的作用越来越明显,国家也变得更加繁荣昌盛。尧帝的美名传遍了各个部落,他的治理方式也成为了后世的典范。
到了后世,虽然“诽谤之木”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,但这种广开言路、倾听民声的精神却一直被传承下来。历史上许多明君都效仿尧帝,设立各种渠道来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,以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。
在《史记》中就记载了许多古代帝王重视民意的事例,他们深知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”的道理,只有让百姓畅所欲言,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,保持社会的稳定。
“诽谤之木”这个成语,不仅仅是一根简单的木柱,它更是一种象征,代表着古代帝王对民意的尊重和对国家治理的智慧。它提醒着我们,无论在何时何地,都要重视人民的声音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。即使在现代社会,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民主制度,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的机会,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。
诽谤之木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