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帝內經

《黃帝內經》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部分,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,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。《黃帝內經》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,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“陰陽五行學說”、“脈象學說”、“藏象學說”、“經絡學說”、“病因學說”、“病機學說”、“病症”、“診法”、“論治”及“養生學”、“運氣學”等學說。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、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。《黃帝內經》奠定了人體生理、病理、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,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,被稱爲醫之始祖。

周痹

黃帝問於岐伯曰: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徒隨脈,其上下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願聞此痛,在血脈之中邪?將在分肉之間乎?何以致是?其痛之移也,間不及下針,其慉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矣。何道使然?願聞其故。


岐伯答曰:此衆痹也,非周痹也。


黃帝曰:願聞衆痹。


岐伯對曰:此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


黃帝曰:善。刺之奈何?


岐伯對曰:刺此者,痛雖已止,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


帝曰:善。願聞周痹何如?


岐伯對曰: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


黃帝曰:刺之奈何?


岐伯對曰: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過(別本作遏)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。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過(別本作遏)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


黃帝曰:善。此痛安生?何因而有名?


岐伯對曰:風寒溼氣,客於外分肉之間,迫切而爲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,分裂則痛,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他痹發,發則如是。


帝曰:善。餘已得其意矣。


此內不在臓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名曰周痹。故刺痹者,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,視其虛實,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,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,熨而通之。其瘈堅,轉引而行之。


黃帝曰:善。餘已得其意矣,亦得其事也。九者,經巽之理,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。


黃帝內經-周痹-相關圖片

黃帝內經 周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