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》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部分,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,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。《黃帝內經》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,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“陰陽五行學說”、“脈象學說”、“藏象學說”、“經絡學說”、“病因學說”、“病機學說”、“病症”、“診法”、“論治”及“養生學”、“運氣學”等學說。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、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。《黃帝內經》奠定了人體生理、病理、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,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,被稱爲醫之始祖。
黃帝曰:經脈十二者,別爲五行,分爲四時,何失而亂?何得而治?
岐伯曰:五行有序,四時有分,相順則治,相逆則亂。
黃帝曰:何謂相順?
岐伯曰:經脈十二者,以應十二月。十二月者,分爲四時。四時者,春秋冬夏,其氣各異,營衛相隨,陰陽已和,清濁不相干,如是則順之而治。
黃帝曰:何爲逆而亂?
岐伯曰: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脈,衛氣逆行,清濁相干,亂於胸中,是謂大悗。故氣亂於心,則煩心密嘿,俛首靜伏。亂於肺,則俛仰喘喝,接手以呼。亂於腸胃,是爲霍亂。亂於臂脛,則爲四厥。亂於頭,則爲厥逆,頭重眩僕。
黃帝曰:五亂者,刺之有道乎?
岐伯曰:有道以來,有道以去,審知其道,是謂身寶。
黃帝曰:善。願聞其道。
岐伯曰:氣在於心者,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。氣在於肺者,取之手太陰滎、足少陰俞。氣在於腸胃者,取之足太陰、陽明;不下者,取之三裏。氣在於頭者,取之天柱、大杼;不知,取足太陽滎、俞。氣在於臂足,取之先去血脈,後取其陽明、少陽之滎、俞。
黃帝曰:補瀉奈何?
岐伯曰:徐入徐出,謂之導氣。補瀉無形,謂之同精。是非有餘不足也,亂氣之相逆也。
黃帝曰:允乎哉道!明乎哉論!請著之玉版,命曰《治亂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