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帝內經

《黃帝內經》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部分,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,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。《黃帝內經》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,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“陰陽五行學說”、“脈象學說”、“藏象學說”、“經絡學說”、“病因學說”、“病機學說”、“病症”、“診法”、“論治”及“養生學”、“運氣學”等學說。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、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。《黃帝內經》奠定了人體生理、病理、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,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,被稱爲醫之始祖。

血絡論

黃帝曰: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。


岐伯曰:血絡是也。


黃帝曰:刺血絡而僕者,何也?血出而射者,何也?血少黑而濁者,何也?血出清而半爲汁者,何也?拔(別本作發)針而腫者,何也?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,何也?拔(別本作發)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,何也?多出血而不動搖者,何也?願聞其故。


岐伯曰:脈氣盛而血虛者,刺之則脫氣,脫氣則僕。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,其血滑,刺之則射。陽氣蓄積,久留而不瀉者,其血黑以濁,故不能射。新飲而液滲於絡,而未合和於血也,故血出而汁別焉。其不新飲者,身中有水,久則爲腫。陰氣積於陽,其氣因於絡,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,故腫。陰陽之氣,其新相得而未和合,因而瀉之,則陰陽俱脫,表裏相離,故脫色而蒼蒼然。刺之血出多,色不變而煩悗者,刺絡而虛經,虛經之屬於陰者,陰脫,故煩悗。陰陽相得而合爲痹者,此爲內溢於經,外注於絡,如是者,陰陽俱有餘,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。


黃帝曰:相之奈何?


岐伯曰:血脈者,盛堅,橫以赤[M1] ,上下無常處,小者如針,大者如筋,則而瀉之萬全也,故無失數矣。失數而反,各如其度。


黃帝曰:針入而肉着者,何也?


岐伯曰:熱氣因於針,則針熱,熱則內着於針,故堅焉。


黃帝內經-血絡論-相關圖片

黃帝內經 血絡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