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帝內經

《黃帝內經》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部分,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,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。《黃帝內經》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,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“陰陽五行學說”、“脈象學說”、“藏象學說”、“經絡學說”、“病因學說”、“病機學說”、“病症”、“診法”、“論治”及“養生學”、“運氣學”等學說。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、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。《黃帝內經》奠定了人體生理、病理、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,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,被稱爲醫之始祖。

陰陽清濁

黃帝曰:餘聞十二經脈,以應十二經水者,其五色各異,清濁不同,人之血氣若一,應之奈何?


岐伯曰:人之血氣,苟能若一,則天下爲一矣,惡有亂者乎?


黃帝曰:餘問一人,非問天下之衆。


岐伯曰:夫一人者,亦有亂氣,天下之衆,亦有亂人,其合爲一耳。


黃帝曰:願聞人氣之清濁。


岐伯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濁而清者,上出於咽;清而濁者,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


黃帝曰:夫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,清濁別之奈何?


岐伯曰:氣之大別,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,上出於口;肺之濁氣,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


黃帝曰:諸陽皆濁,何陽獨(別本作濁)甚乎?


岐伯曰: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其清者上走空竅,其濁者下行諸經。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


黃帝曰:治之奈何?


岐伯曰: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。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;刺陽者,淺而疾之;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


黃帝內經-陰陽清濁-相關圖片

黃帝內經 陰陽清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