傷寒論

《傷寒論》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。全書10卷,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。張仲景原著《傷寒雜病論》,在流傳的過程中,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爲《傷寒論》,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,名爲《金匱要略方論》。

辨太陰病脈證並治

太陰之爲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


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爲欲愈。


太陰病欲解時,從亥至醜上。


太陰病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
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藏有寒故也。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
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腐穢去故也。

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,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

桂枝加芍藥湯方


桂枝(去皮)三兩,芍藥六兩,甘草(炙)二兩,大棗(擘)十二枚,生薑(切)三兩。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分三服。本雲桂枝湯,今加芍藥。


桂枝加大黃湯方


桂枝(去皮)三兩,大黃二兩,芍藥六兩,生薑(切)三兩,甘草(炙)二兩,大棗(擘)十二枚。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
太陰爲病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設當行大黃芍藥者,宜減之,以其人胃氣弱,易動故也。


傷寒論-辨太陰病脈證並治-相關圖片

傷寒論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