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千金要方》又稱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《千金方》,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,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,共30卷,是綜合性臨牀醫著。唐朝孫思邈所著,約成書於永徽三年(652年)。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,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。
諸浮諸弦諸沉諸緊諸澀諸滑,若在寸口,膈以上病頭部;若在關上,胃以下病腹部;若在尺中,腎以下病腰腳部。
平寸口脈主對法
寸口脈滑而遲,不沉不浮,不長不短,爲無病,左右同法。
寸口太過與不及,寸口之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,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,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。
寸口脈沉而堅者,曰病在中;
寸口脈浮而盛者,曰病在外。
寸口脈沉而弱者,曰寒熱及疝瘕,少腹痛。熱一作氣,又作中。
寸口脈沉而弱,發必墮落。
寸口脈沉而緊,苦心下有寒,時時痛,有積邪。
寸口脈沉而滑者,胸中有水氣,面目腫,有微熱,爲風水。
寸口脈沉大而滑,沉即爲血實,滑即爲氣實,血氣相搏,入髒即死,入腑即愈。
寸口脈沉,胸中短氣。
寸口脈沉而喘者,寒熱。
寸口脈浮而滑,頭中痛。
寸口脈浮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故知有滯氣宿食。
寸口脈弦而緊,弦即衛氣不行,衛氣不行即惡寒,水流走腸間。
寸口脈緊或浮,膈上有寒,肺下有水氣。
脈緊上寸口者,中風,風頭痛亦如之。《翼》雲:亦爲傷寒頭痛。
脈弦上寸口者,宿食,降者頭痛。
寸口脈弦大,婦人半生漏下,男子亡血失精。
寸口脈微而弱,微即惡寒,弱則發熱,當發不發,骨節疼煩,當煩不煩,與極汗出。
寸口脈微而弱,氣血俱虛,男子吐血,婦人下血,嘔汁出。
寸口脈動而弱,動即爲驚,弱即爲悸。
寸口脈緩而遲,緩即爲虛,遲即爲寒,虛寒相搏,則欲溫食,食冷即咽痛。
寸口脈遲而緩,遲則爲寒,緩即爲氣,寒氣相搏,則絞而痛。
寸口脈遲而澀,遲即爲寒,澀爲少血。
脈來過寸入魚際者,遺尿,脈出魚際,逆氣喘息。
寸口脈但實者,心勞。
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,陽氣微;連連如蜘蛛絲,陰氣衰。
兩手前部陽絕者,苦心下寒毒,喙中熱。
寸口脈偏絕,則臂偏不遂,其人兩手俱絕者,不可治。
寸口脈來暫大暫小者,陰絡也,苦陰風痹,應時自發,身洗洗也;
寸口脈來暫小暫大者,陽絡也,苦皮膚病,汗出惡寒,下部不仁。
寸口脈浮,中風發熱頭痛,宜服桂枝湯、葛根湯,針風池風府,向火炙身,摩治風膏,覆令汗出。
寸口脈緊,苦頭痛,是傷寒,宜服麻黃湯發汗,針眉衝顳顬,摩傷寒膏。
寸口脈微,苦寒爲衄,宜服五味子湯、麻黃茱萸膏,令汗出。
寸口脈數,即爲吐,以有熱在胃脘薰胸中,宜服藥吐之,及針胃脘,服除熱湯,若傷寒七八日至十日,熱在中,煩懣渴者,宜服知母湯。
寸口脈洪大,胸脅滿,宜服生薑湯、白薇丸,亦可紫菀湯下之,針上脘期門章門。
寸口脈緩,皮膚不仁,風寒在肌肉,宜服防風湯,以藥薄熨之佳,灸諸治風穴。
寸口脈滑,陽實,胸中壅滿,吐逆,宜服前胡湯,針太陽巨闕瀉之。
寸口脈弦,心下愊愊,微頭痛,心下有水氣,宜服甘遂丸,針期門瀉之。
寸口脈弱,陽氣虛弱,自汗出,宜服茯苓湯、內補散,將適飲食消息,勿極勞,針胃脘補之。
寸口脈澀,是胃氣不足,宜服乾地黃湯,自養,調和飲食,針胃脘一作三裏補之。
寸口脈芤,吐血,微芤者,衄血,空虛去血故也,宜服竹皮湯、黃土湯,灸膻中。
寸口脈伏,胸中逆氣,噎塞不通,是諸氣上衝胸中,宜服前胡湯、大三建丸,針巨闕瀉之。
寸口脈沉,胸中引脅痛,胸中有水氣,宜服澤漆湯,針巨闕瀉之。
寸口脈軟弱,自汗出,是虛損病,宜服乾地黃湯、署預丸、內補散、牡蠣散並粉,針太沖補之。
寸口脈遲,上焦有寒,心痛咽酸,吐酸水,宜服附子湯、生薑湯、茱萸丸,調和飲食以暖之。
寸口脈實,即生熱在脾肺,嘔逆氣塞,虛則生寒在脾胃,食不消化,熱即宜服竹葉湯、葛根湯,寒即茱萸丸、生薑湯。
寸口脈細,發熱嘔吐,宜服黃芩龍膽湯,吐不止,宜服橘皮桔梗湯,灸中府。
平關脈主對法
關上脈浮而大,風在胃中,張口肩息,心下澹澹,食慾嘔。
關上脈微浮,積熱在胃中,嘔吐蛔蟲,心健忘。
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均,必吐逆,是爲病方欲來,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,其人慾多飲,飲即注利,如利止者生,不止者死。
關上脈緊而滑者,蛔動。
關上脈弦而長《翼》作大,有痛如刀刺之狀,在臍左右上下。《脈經》雲:有積在臍左右上下。
關上脈澀而堅,大而實,按之不減有力,爲中焦實,有伏結在脾肺,氣塞,實熱在胃中。
關上脈䄡䄡大而尺寸細者,其人必心腹冷積,癥瘕結聚,欲熱飲食。
關上脈時來時去,乍大乍小,乍疏乍數者,胃中寒熱,羸劣,不欲飲食,如瘧狀。
關上脈浮,腹滿不欲食,浮爲虛滿,宜服平胃丸、茯苓湯、生薑前胡湯,針胃脘,先瀉後補之。
關上脈緊,心下苦滿痛,脈緊爲實,宜服茱萸當歸湯,又加大黃二兩佳,《脈經》雲:又大黃湯兩治之佳。針巨闕下脘瀉之。
關上脈微,胃中冷,心下拘急,宜服附子湯、生薑湯、附子丸,針巨闕補之。
關上脈數,胃中有客熱,宜服知母湯一作丸、除熱湯,針巨闕上脘瀉之。
關上脈緩,不欲食,此脾胃氣不足,宜服平胃丸、補脾湯,又針章門補之。
關上脈滑,胃中有熱,滑爲熱實氣滿,故不欲食,食即吐逆,宜服樸消麻黃湯、平胃丸,一作宜服紫菀湯、人蔘大平胃丸。針胃脘瀉之。
關上脈弦,胃中有冷,心下厥逆,脈弦胃氣虛,宜服茱萸湯,溫調飲食,針胃脘補之。
關上脈弱,胃氣虛,胃中有客熱,脈弱爲虛熱作病,且說雲:有熱不可大攻之,熱去即寒起,正宜服竹葉湯,針胃脘補之。
關上脈細虛,腹滿,宜服生薑湯、茱萸蜀椒湯、白薇丸,鍼灸三脘。
關上脈澀,血氣逆冷,脈澀爲血虛,宜服乾地黃湯、內補散,針足太沖上補之。
關上脈芤,大便去血,宜服生地黃並生竹皮湯,灸膈俞,若重下去血,鍼關元,甚者服龍骨丸。關元一作巨闕。
關上脈伏,有水氣,溏泄,宜服水銀丸,鍼關元,利小便,止溏泄便止。
關上脈洪,胃中熱,必煩懣,宜服平胃丸,針胃脘,先瀉後補之。
關上脈沉,心下有冷氣,苦滿吞酸,宜服白薇丸、茯苓丸、附子湯,針胃脘補之。
關上脈軟,苦虛冷,脾氣弱,重下病,宜服赤石脂湯、女萎丸,鍼關元補之。
關上脈遲,胃中寒,宜服桂枝丸、茱萸湯,針胃脘補之。
關上脈實,胃中痛,宜服梔子湯、茱萸烏頭丸,針胃脘補之。
關上脈牢,脾胃氣塞,盛熱,即腹滿響響,宜服紫菀丸、瀉脾丸,鍼灸胃脘瀉之。
平尺脈主對法
尺脈浮者,客陽在下焦。
尺脈弱,下焦冷,無陽氣,上熱衝頭面。
尺脈弱寸強,胃絡脈傷。
尺脈偏滑疾,面赤如醉,外熱則病。
尺脈細微,溏泄,下冷利。《素問》雲: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。
尺脈虛小者,足脛寒,痿痹腳疼。
尺脈澀,下血不利,多汗。《素問》雲: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
尺脈沉而滑者,寸白蟲。
尺脈細而急者,筋攣痹,不能行。
尺脈大者,熱在脬中,小便赤痛。
尺脈粗,常熱者,謂之熱中,腰胯疼,小便赤熱。
尺脈按之不絕,婦人血閉,與關相應和滑者,男子氣血實,婦人即爲妊娠。
尺脈來而斷絕者,男子小腹有滯氣,婦人月水不利。
尺寸俱軟弱,內慍熱,手足逆冷,汗出。
尺寸俱沉,關上無有者,苦心下喘。
尺寸俱沉,關上若有,苦寒心下痛,陰中冷,腳痹。
尺寸俱微,少心力不欲言,血氣不足,其人腳弱短氣。
尺寸俱數,手足頭面有熱;俱遲有寒,手足頭面有冷風。
尺脈浮,下熱風,小便難,宜服瞿麥湯、滑石散,針橫骨、關元瀉之。
尺脈緊,臍下痛,宜服當歸湯,灸天樞,鍼關元補之。
尺脈微,厥逆,小腹中拘急,有寒氣,宜服小建中湯,針氣海。尺脈數,惡寒,臍下熱痛,小便赤黃,宜服雞子湯、白魚散,針橫骨瀉之。
尺脈緩,腳弱下腫,一無此四字。小便難,有餘瀝,宜服滑石湯、瞿麥散,針橫骨瀉之。
尺脈滑,血氣實,經脈不利,宜服樸消煎、大黃湯,下去經血,鍼關元瀉之。
尺脈弦,小腹疼,小腹及腳中拘急,宜服建中湯、當歸湯,針氣海瀉之。
尺脈弱,氣少發熱,骨煩,宜服前胡湯、乾地黃茯苓湯,鍼關元補之。
尺脈澀,足脛逆冷,小便赤,宜服附子四逆湯,針足太沖補之。
尺脈芤,下焦虛,小便去血,宜服竹皮生地黃湯,灸丹田關元。
尺脈伏,小腹痛癥疝,水谷不化,宜服大平胃丸、桔梗丸,鍼關元補之。
尺脈沉,腰背痛,宜服腎氣丸,針京門補之。
尺脈軟,腳不收,風痹一無此五字,小便難,宜服瞿麥湯、白魚散,鍼關元瀉之。
尺脈牢,腹滿陰中急,宜服葶藶子茱萸丸,針丹田關元中極。
尺脈遲,下焦有寒,宜服桂枝丸,針氣海關元瀉之。
尺脈實,小腹痛,小便不禁,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,利大便,鍼關元補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