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聖心源

《四聖心源》是清·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,又名《醫聖心源》。作者將黃帝、岐伯、秦越人、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。本書闡發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諸書蘊義,卷一天人解;卷二六氣解;卷三脈法解;卷四勞傷解;卷五至卷七雜病解;卷八七竅解;卷九瘡瘍解;卷十婦人解。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。

痰飲根原

痰飲者,肺腎之病也,而根原於土溼。肺腎爲痰飲之標,脾胃乃痰飲之本。蓋肺主藏氣,肺氣清降則化水;腎主藏水,腎水溫升則化氣。陽衰土溼,則肺氣壅滯,不能化水,腎水凝瘀,不能化氣。氣不化水,則鬱蒸於上而爲痰;水不化氣,則停積於下而爲飲。大凡陽虛土敗,金水堙菀,無不有宿痰留飲之疾。


清道堵塞,肺氣不布,由是壅嗽發喘,息短胸盛,眠食非舊,喜怒乖常。蓋痰飲伏留,腐敗壅阻,礙氣血環周之路,格精神交濟之關,諸病皆起,變化無恆,隨其本氣所虧而發,而總由脾陽之敗。緣足太陰脾以溼土主令,手太陰肺從溼土化氣,溼旺脾虧,水谷消遲,脾肺之氣,鬱而不宣,淫生痰涎。歲月增加,久而一身精氣,盡化敗濁,微陽絕根,則人死矣。


高年之人,平素陽虛,一旦昏憒痰鳴,垂頭閉目,二三日即死。此陽氣敗脫,痰證之無醫者也。其餘百病,未至於此。


悉宜燥土瀉溼,絕其淫泆生化之源,去其瘀塞停滯之物,使之精氣播宣,津液流暢,乃可扶衰起危,長生不死耳。


姜苓半夏湯


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橘皮三錢 生薑三錢


煎大半杯,溫服。


百病之生,悉由土溼,是以多有痰證,而鼓脹、噎膈、虛勞、吐衄、嗽喘、驚悸之家更甚。原因土溼陽虛,氣滯津凝。法宜燥土瀉溼,利氣行鬱,小半夏加茯苓、橘皮,是定法也。


在上之痰,半成溼熱,在下之飲,純屬溼寒。上下殊方,溫清異制,大要以溫燥水土爲主。上熱者,加知母、石膏。下寒者,佐乾薑、附子。痰之陳宿纏綿,膠固難行者,加枳實開之。飲之停瘀臟腑者,上在胸膈,用十棗湯瀉其氣分,下在臍腹,用豬苓湯瀉於水道。流溢經絡者,用五苓散瀉之汗孔。上脘之痰,可從吐出,中脘之痰,可從便下。若經絡之飲,非使之化氣成津,瀉於汗尿,別無去路也。一切痰飲,用瓜蒂散吐下之,功效最捷。續隨子仁,驅逐痰飲,亦良物也。


四聖心源-痰飲根原-相關圖片

四聖心源 痰飲根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