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聖心源

《四聖心源》是清·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,又名《醫聖心源》。作者將黃帝、岐伯、秦越人、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。本書闡發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諸書蘊義,卷一天人解;卷二六氣解;卷三脈法解;卷四勞傷解;卷五至卷七雜病解;卷八七竅解;卷九瘡瘍解;卷十婦人解。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。

積聚根原

積聚者,氣血之凝瘀也。血積爲癥,氣積爲瘕。


《金匱》:婦人宿有癥病,經斷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動在臍上者,此爲癥痼害,所以血不止者,其癥不去故也。緣瘀血癥聚,不在子宮,三月胎長,與癥痼相礙,故血阻而下,是癥病之爲血也。


《傷寒》:陽明病,若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別故也。緣寒氣凝結,水谷不消,則大便泄利,《難經》謂之大瘕泄,是瘕病之爲氣也。


癥瘕之病,多見寒熱。以氣血積聚,陽不外達,故內鬱而發熱;陰不內斂,故外束而惡寒。氣統於肺,血藏於肝,氣聚者,多下寒,血積者,多上熱。蓋離陰右降而化金水,及其成水,而又抱陽氣,故下焦不寒。氣聚則金水失其收藏,陽不下蟄,是以寒生。坎陽左升而化木火,及其成火,而又含陰精,故上焦不熱。血積則木火失其生長,陰不上根,是以熱作。


血性溫暖而左升,至右降於金水,則化而爲清涼。血之左積者,木之不溫也;血之右積者,金之不涼也。氣性清涼而右降,至左升於木火,則化而爲溫暖。氣之右聚者,金之不清也;氣之左聚者,木之不暖也。而溯其原本,總原於土。己土不升,則木陷而血積;戊土不降,則金逆而氣聚。中氣健運而金木旋轉,積聚不生,癥瘕弗病也。


化堅丸


甘草二兩 丹皮三兩 橘皮三兩 桃仁三兩 杏仁三兩 桂枝三兩


煉蜜、陳醋丸,酸棗大,米飲下三五丸,日二次。


若癥瘕結硬難消,須用破堅化癖之品。內寒加巴豆、川椒,內熱加芒硝、大黃。


積聚之病,不過氣血。左積者,血多而氣少,加鱉甲、牡蠣;右聚者,氣多而血少,加枳實、厚朴。總之,氣不得血則不行,血不得氣則不運。氣聚者,血無有不積,血積者,氣無有不聚,但有微甚之分耳。其內在臟腑者,可以丸愈,外在經絡者,以膏藥消之。


化堅膏


歸尾四錢 鱉甲八錢 巴豆四錢,研 黃連四錢 三棱四錢 莪術四錢 山甲一兩二錢 筋餘一錢


以上八味,用芝麻油一斤、淨丹八兩,熬膏。


硼砂四錢 磠砂四錢 阿魏六錢,炒,研 麝香二錢 人蔘四錢 三七四錢 山羊血四錢 肉桂四錢


以上八味,研細,入膏,火化,攪勻。稍冷,傾入水盆,浸二三日,罐收,狗皮攤。


皮硝水熱洗皮膚,令透,拭乾,生薑切搽數十次,貼膏。一切癖塊積聚,輕者一貼,重者兩貼,全消。漸貼漸小,膏漸離皮,未消之處,則膏粘不脫。


忌一切發病諸物,惟豬、犬、鴨、鳧、有鱗河魚、菘、韮、米、面不忌。其餘海味、雞、羊、黃瓜,凡有宿根之物,皆忌。若無鱗魚、天鵝肉、母豬、蕎麥、馬齒莧,則忌之終身。犯之,病根立發。若癖塊重發,則不可救矣。


四聖心源-積聚根原-相關圖片

四聖心源 積聚根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