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食療本草》,食療專著,3卷。唐代孟詵撰,張鼎增補改編。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(713~741年)。一般認爲此書前身爲孟詵《補養方》,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,又加按語(冠以“案經”,或作“謹按”),編爲本書。共載文227條,涉及260種食療品。諸品名下,註明藥性(溫、平、寒、冷),不載其味。正文述功效、禁忌及單方,間或論及形態、修治、產地等。首載菠薐、胡荽、莙薘、鱖魚等食蔬。尤以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。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,藥物來源廣泛,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,爲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。原書早佚,敦煌曾有殘卷出土,近代有輯佚本。
(一)冷氣人,可煮,長服之。〔心〕
(二)熱病後十日,不可食熱韭,食之即發睏。〔嘉〕
(三)又,胸痹,心中急痛如錐刺,不得俯仰,白汗出。或痛徹背上,不治或至死∶可取生韭或根五斤,洗,搗汁灌少許,即吐胸中惡血。〔嘉〕
(四)亦可作菹,空心食之,甚驗。此物炸熟,以鹽、醋空心喫一碟,可十頓以上。甚治胸膈嚥氣,利胸膈,甚驗。〔證〕
(五)初生孩子,可搗根汁灌之,即吐出胸中惡血,永無諸病。〔證〕
(六)五月勿食韭。若值時饉之年,可與米同功。種之一畝,可供十口食。〔證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