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中之燭

成語拼音

fēng zhōng zhī zhú

風中之燭成語解釋

在風裏晃動的燭光。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老年人。也比喻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。

典故出處

晉·王羲之《題衛夫人筆陳圖後》時年五十有三,或恐風燭奄及,聊遺教於子孫耳。”

成語典故

老拙夫婦年近七旬,如風中之燭,早暮難保。★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恆言》卷十

成語造句

他那虛弱的身體彷彿風中殘燭,隨時都有可能熄滅生命之火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個人物,他的命運如同風中之燭般飄搖不定。 那是在一個動盪的時代,國家面臨着內憂外患。有一位年輕的皇子,名爲李逸。他自幼聰慧好學,心懷大志,渴望有朝一日能爲國家和百姓做出一番貢獻。然而,命運卻似乎總是在和他開玩笑。 當時的朝廷中,權臣當道,政治黑暗。李逸雖有心改變這一切,但無奈勢單力薄,處處受到排擠和打壓。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如同在狂風中搖曳的燭火,隨時都可能被吹滅。 在一次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決策中,李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,希望能引導國家走向正確的道路。但那些權臣們卻爲了自己的私利,對他的提議不屑一顧,甚至惡意中傷他。李逸陷入了困境,他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,在這狂風暴雨般的政治鬥爭中,他就像那風中的燭火,隨時可能熄滅。 但李逸並沒有放棄,他依然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。他不斷地尋找機會,希望能夠爲國家和百姓做一些實事。然而,命運的打擊再次降臨。他的父親,也就是當時的皇帝突然病重,那些權臣們趁機擁立了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子繼位,李逸徹底失去了希望。 新皇帝繼位後,對李逸進行了殘酷的迫害。李逸被迫逃離京城,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。他的命運就如同那風中之燭,在風雨中飄搖,隨時都可能消逝。 在流亡的日子裏,李逸看到了百姓們的疾苦,也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爲百姓謀福祉的決心。他四處奔走,聯絡有識之士,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推翻這個黑暗的統治。 經過漫長的努力和等待,終於,一個機會出現了。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,百姓們紛紛響應。李逸抓住這個機會,帶領着他的支持者們加入了起義軍。他們在戰鬥中奮勇殺敵,爲了自由和正義而戰。 最終,起義軍取得了勝利,推翻了那個黑暗的統治。李逸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,成爲了一位受百姓愛戴的君主。他的經歷就像那風中之燭,雖然歷經風雨,但最終還是綻放出了光芒。 回顧李逸的一生,他的命運充滿了波折和坎坷。但他始終沒有放棄,如同那風中的燭火,雖然微弱,但卻頑強地燃燒着,最終照亮了整個世界。他的故事告訴我們,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和挫折,只要我們堅守信念,不放棄努力,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,實現自己的夢想。

風中之燭-成語圖片

風中之燭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