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聲切響

成語拼音

fú shēng qiè xiǎng

浮聲切響成語解釋

浮聲平聲;切響仄聲。指古漢語中的平仄聲。

典故出處

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夫五色相宣,八音協暢,由乎玄黃律呂,各物宜。欲使宮羽相變,低昂互節,若前有浮生,則後須切響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這篇詩歌朗誦中,朗誦者巧妙地運用了語調的變化,將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,讓人領略到了如同浮聲切響般的美妙音韻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音樂世界裏,有一位名叫伯牙的琴師,他的琴藝可謂是登峯造極。 伯牙時常獨自在山間彈奏,與自然共鳴。一天,他在山林中撫琴時,偶然吸引來了一位砍柴的樵夫鍾子期。伯牙彈奏時,心中想着高山,鍾子期在一旁聆聽後,讚歎道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”伯牙又轉而彈奏起表現流水的旋律,鍾子期又馬上領悟道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大驚,他從未想過世間竟有如此懂他音樂之人,能如此精準地理解他通過琴音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。 自此以後,伯牙和鍾子期成爲了摯友,他們時常聚在一起交流音樂。然而,天有不測風雲,鍾子期後來因病離世。伯牙得知這個噩耗後,悲痛欲絕,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,最後一次彈奏起那熟悉的旋律。此時的琴音中,飽含着他對摯友深深的思念和無盡的哀傷。彈罷,伯牙長嘆一聲,將心愛的琴摔碎在地上,從此不再彈琴。 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,正體現了“浮聲切響”這個成語所蘊含的精妙之處。就如同伯牙的琴音,有高音的激昂,也有低音的深沉,各種音符的組合和變化,構成了美妙絕倫的音樂。而鍾子期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這些不同的音調和情感,他們之間對於音樂的理解和共鳴,是如此的深刻和獨特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這樣對於聲音和情感的敏銳感知並不少見。古人對於音樂的追求和探索,也反映了他們對於生活、情感和藝術的高度熱愛。例如,在宮廷中,樂師們通過精心編排的樂曲來烘托氣氛,表達各種情感和意境。而民間的音樂也同樣豐富多彩,不同地區有着各自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現形式。 “浮聲切響”所強調的不僅僅是聲音的高低起伏和變化,更是對於情感和意境的精準把握。在人與人的交流中,我們也常常需要像伯牙和鍾子期那樣,用心去聆聽對方的話語和情感,去理解和感受他人的內心世界。無論是在藝術領域,還是在日常生活中,這種對於聲音、情感和細節的敏銳洞察力,都能讓我們更好地與人溝通、理解他人,從而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人際關係。 讓我們銘記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,努力培養自己對於“浮聲切響”的感悟和把握能力,在生活中去發現那些細微而又珍貴的情感和美好,讓我們的人生因爲這種敏銳的感知而更加豐富多彩。

浮聲切響-成語圖片

浮聲切響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