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車秣馬

成語拼音

gào chē mò mǎ

膏車秣馬成語解釋

爲車上油,給馬喂料。指準備起程。

典故出處

語出唐·韓愈《送李願歸盤 谷序》膏吾車兮秣吾馬,從子於盤兮,終吾生以徜徉。”明·屠隆《彩毫記·欽取回朝》羨調和鼎鼐,便膏車秣馬好歸來。”

成語典故

[劉三白]與某膏車秣馬,後隊興兵呀。★清·新廣東武生《黃蕭養回頭》

成語造句

爲了這次長途旅行,他提前做足了準備,包括檢修車輛、儲備物資等等,可謂是膏車秣馬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鄭國。鄭國的一位將軍名叫子罕,他智勇雙全,備受國人尊敬。 當時,鄭國與鄰國時常發生摩擦和衝突。有一次,鄭國得到情報,鄰國即將發動大規模的進攻。子罕深知這場戰爭的重要性,他立即召集手下的將士們,開始積極備戰。 子罕先下令收集和準備充足的糧草,確保軍隊在戰爭期間不會面臨物資短缺的困境。他仔細地檢查每一輛戰車,確保其性能良好,同時也讓士兵們精心地餵養和照料戰馬,這便是所謂的“膏車秣馬”。士兵們都明白,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,才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。 在備戰的過程中,子罕不僅注重軍事方面的準備,還非常關心士兵們的士氣和狀態。他時常鼓勵士兵們,告訴他們這場戰爭對於鄭國的重要意義。士兵們在他的激勵下,個個鬥志昂揚,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戰場上展現自己的實力。 終於,鄰國的軍隊來襲。子罕帶領着鄭國的將士們英勇迎戰。由於他們前期準備充分,士兵們士氣高漲,在戰場上表現得極爲勇猛。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,鄭國軍隊成功地擊退了鄰國的進攻,保衛了自己的國家。 這場勝利讓鄭國在諸侯中聲名大噪,而子罕也因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出色的軍事指揮而備受讚譽。他所領導的“膏車秣馬”的準備工作,成爲了這場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。此後,鄭國在子罕的帶領下繼續發展壯大,在春秋時期的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要像子罕一樣做好充分的準備。只有精心地“膏車秣馬”,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出最佳的水平,迎接各種挑戰和機遇。就如同《禮記·中庸》中所說:“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”只有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,才能在面對困難和競爭時遊刃有餘,取得成功。在生活中,我們無論是面對學業、工作還是其他方面的事情,都應該秉持着這種精神,認真準備,努力奮鬥,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。

膏車秣馬-成語圖片

膏車秣馬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