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脣岐舌
成語拼音
- gào chún qí shé
膏脣岐舌成語解釋
- 猶言膏脣拭舌。岐舌,指舌頭上耍花招,說話反覆無常。
典故出處
- 清·錢謙益《復李叔則書》生平迂愚,恥以文字媚人,況敢膏脣岐舌,以誑知己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在背後搬弄是非,總是想方設法膏脣岐舌,破壞別人的關係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鄭國。鄭國內有一位名叫子瑕的人,他生得相貌堂堂,能言善辯,但卻心懷叵測。
子瑕善於用他那如簧之舌來蠱惑人心,謀取私利。他常常在朝堂之上巧言令色,憑藉着自己的口才左右着一些決策。有一次,鄭國面臨着一個重要的抉擇,是與鄰國結盟還是保持中立。許多大臣都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中肯的建議,然而子瑕卻站出來,用他那膏脣岐舌,將原本清晰的局勢說得複雜無比,並且極力鼓吹與鄰國結盟的好處,把一些潛在的風險說得微不足道。
一些大臣們看出了子瑕的別有用心,紛紛站出來反對,指出其中的弊端和可能帶來的後果。但是子瑕卻不以爲意,繼續憑藉着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詭辯,試圖讓衆人接受他的觀點。他在朝堂上滔滔不絕,言辭華麗卻往往偏離事實。
最終,由於子瑕的蠱惑,鄭國做出了與鄰國結盟的決定。然而,正如那些反對的大臣所預料的,這個結盟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和問題。鄭國陷入了被動的局面,面臨着諸多的挑戰和危機。
此事過後,人們開始看清子瑕的真面目,意識到他那膏脣岐舌的厲害之處。大家明白了不能僅僅被華麗的言辭所迷惑,而應該注重事實和真相。而子瑕也因爲他的所作所爲遭到了人們的唾棄和指責。
歷史上,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。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記載的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”那些善於用言辭來僞裝自己、誤導他人的人,往往是不可信的。我們在面對各種情況時,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被那些膏脣岐舌之人所矇蔽,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,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判斷。同時,我們也應該以子瑕爲鑑,明白口才應該用在正道上,而不是用來謀取私利或誤導他人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明辨是非,保持自身的正直和智慧。
膏脣岐舌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