恭而有禮

成語拼音

gōng ér yǒu lǐ

恭而有禮成語解釋

恭恭敬;禮禮節。恭敬又有禮節。

典故出處

《論語·顏淵》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。”

成語典故

而且庶士人等……舉止言談,莫不恭而有禮。★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十一回

成語造句

他在與人交往中總是表現得謙遜溫和,讓人覺得他恭而有禮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諸侯國名爲魯國。魯國的國君非常注重禮儀和道德的傳承。 在魯國的都城中,有一位年輕的公子名叫魯明。魯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,對禮儀規範極爲尊崇。他無論面對任何人,都能做到態度恭敬且言行有禮。 有一次,魯明的父親派他去拜訪鄰國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。魯明帶着豐厚的禮物,踏上了前往鄰國的路途。當他到達大臣的府邸時,沒有絲毫的傲慢之態,而是非常恭敬地向門衛通報自己的身份和來意。門衛見他如此恭而有禮,立刻進去稟報大臣。 大臣得知後,親自出來迎接魯明。魯明見到大臣,連忙行禮,言辭謙遜。在與大臣交談的過程中,他始終保持着恭敬的態度,認真傾聽大臣的每一句話,並且適時地給予恰當的迴應。大臣對魯明的表現十分讚賞,認爲他是一個有教養、懂禮儀的年輕人。 後來,魯明在自己的國家中也以恭而有禮著稱。無論是對待長輩、同輩還是晚輩,他都能展現出應有的禮貌和尊重。他的行爲舉止不僅爲他贏得了國人的尊敬和讚譽,也成爲了大家學習的榜樣。 在《論語》中就曾記載:“恭近於禮,遠恥辱也。”魯明正是深知這個道理,所以始終踐行着恭而有禮的準則。他的行爲也讓人們明白,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是多麼的重要。在那個時代,像魯明這樣恭而有禮的人,往往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良好的關係,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魯明的名聲越來越響亮。其他諸侯國的人也聽聞了他的事蹟,對魯國的禮儀之邦形象更加認可。魯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,詮釋了恭而有禮這個成語的深刻內涵,也爲後世留下了一段佳話,讓人們銘記着在那個時代,有這樣一位品德高尚、舉止優雅的年輕人,用自己的恭而有禮爲社會帶來了溫暖和正能量。

恭而有禮-成語圖片

恭而有禮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