苟且之心
成語拼音
- gǒu qiě zhī xīn
苟且之心成語解釋
- 苟且得過且過。指得過且過、只顧眼前思想。亦指想做不正當事情的念頭。一般多指男女關係。
典故出處
-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七十九回若論狄希陳的心裏,見了小珍珠這個風流俊俏的模樣……卻實在安着一點苟且之心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總是貪圖安逸,毫無進取之意,顯然懷着苟且之心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安國。這個國家的君主性格軟弱,常常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,抱着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。
有一年,安國的鄰國逐漸強大起來,對安國虎視眈眈。一些有遠見的大臣們紛紛上書君主,請求加強國防,訓練軍隊,以防鄰國的侵犯。然而,君主卻覺得沒有必要大動干戈,他認爲只要能暫時維持現狀就好,不必爲了不確定的未來而勞心費力。他總是說:“何必自找麻煩呢,也許鄰國不會真的攻打我們。”
就這樣,安國在君主這種苟且之心的影響下,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的防禦措施。鄰國見安國如此鬆懈,終於發動了侵略戰爭。安國的軍隊因爲長期缺乏訓練和準備,在戰場上節節敗退。百姓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,家園被破壞,生活苦不堪言。
此時,君主才如夢初醒,後悔不已。他意識到自己當初的苟且之心是多麼的愚蠢和短視。但爲時已晚,安國已經遭受了巨大的損失。
歷史上,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。比如,在古代的一些朝代中,有些統治者爲了眼前的安逸和享受,忽視了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危機。他們沉迷於聲色犬馬,對潛在的威脅視而不見,最終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。
正如《孟子》中所說:“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。”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,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,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,只滿足於眼前的苟且,那麼必然會走向衰落。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中吸取教訓,摒棄苟且之心,時刻保持警醒和努力,才能不斷前進,創造更美好的未來。
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會有苟且之心的時候。我們可能會因爲害怕困難、害怕失敗而選擇逃避,選擇得過且過。但我們要明白,這種態度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,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機會,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停滯不前。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挑戰,積極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,不要被苟且之心所束縛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,成爲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。
苟且之心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