鶻崙吞棗
成語拼音
- hú lún tūn zǎo
鶻崙吞棗成語解釋
-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,不細嚼辨味。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,不加分析。
典故出處
- 宋·朱熹《答許順之書》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,正是鶻崙吞棗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讀書學習的時候切忌粗心大意,像鶻崙吞棗那樣,否則難以真正掌握知識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以前,有一個年輕人叫李三。李三非常熱愛讀書,他總是渴望能從書中汲取到無盡的知識和智慧。
一天,李三聽說城裏來了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先生在講學。他興奮不已,急忙趕去聽講。老先生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述着各種經典著作和深刻的道理。李三聽得如癡如醉,他覺得每一句話都彷彿是珍貴的寶藏。
講學結束後,李三迫不及待地去買了許多的書籍,他想要一下子把這些知識都裝進自己的腦袋裏。回到家後,李三就開始瘋狂地閱讀起來,他從早到晚,一刻也不停歇。然而,他讀書的方式卻有些問題。他就像一隻飢餓的鶻鳥,看到食物就囫圇吞下去,完全不經過咀嚼和消化。對於書中的內容,他不管是否理解,只是一味地快速瀏覽,想要儘快把書讀完。
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,李三覺得自己讀了很多書,應該很有學問了。於是,他開始到處向人炫耀自己的“知識”。可是,當別人問他一些具體的問題時,他卻往往答不上來,或者給出的答案似是而非。
有一次,李三和一羣朋友聚會。大家談到了歷史上的一個事件,李三立刻自信滿滿地發表自己的看法。然而,他的觀點卻充滿了錯誤和誤解,朋友們紛紛搖頭,指出他的錯誤。李三這才意識到,自己雖然讀了很多書,但真正掌握的知識卻很少。
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讀書方法,想起了那句“欲速則不達”的古話。他終於明白,像鶻鳥吞棗一樣讀書,是無法真正學到知識的。於是,李三改變了自己的讀書方式,他開始認真地研讀每一本書,仔細思考其中的含義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別人請教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李三的知識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,他再也不是那個只會鶻崙吞棗的人了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學習知識不能急於求成,不能像鶻崙吞棗那樣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。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方式去學習,深入思考,理解知識的內涵,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爲自己的智慧和能力。正如古人所說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”只有通過這樣的過程,我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成長和進步。
鶻崙吞棗-成語圖片